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互联网让世界更美好?它的“恶”正在影响着我们

 2019-03-18 17:29  来源: 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推荐】海外独服/站群服务器/高防

文/东方亦落

互联网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推动了人类在各方面的进步,因而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互联网继续发展下去,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然而事实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与互联网有关的事可能更会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点。

在令人震惊的新西兰枪击案发生的前几天,主犯将弹匣、武器的照片和相关消息都发到了自己的Twitter账号中,并且以视频的形式在社交平台中直播了枪击过程,互联网俨然成了这种行为的“营销”渠道。

说到营销,今年315晚会批评了数据造假现象,而在此前央视的微博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点名蔡徐坤、朱一龙等明星。在市场中,高流量就等于高商业价值,所以许多明星不遗余力地走流量路线,也因此获得了许多实惠。当然这并非明星个人能达成的,更多地是其背后“成熟”的产业链运作的结果。

今年315中曝光了许多互联网乱象,除了数据造假,还有隐私泄露。一些所谓“科技公司”以探针盒子、智能语音机器人等作为介质,在公共场合窃取用户信息,或者是给用户打骚扰电话等等。

这些事都是近两天才出现或曝光的,但这些现象却是互联网中存在已久的。我们总觉得互联网能带我们迈向更美好的阶段,然而事实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们正在被互联网中的“恶”,或者说是人类藉由互联网制造出的“恶”影响。那么这些“恶”都是如何被制造出的?我们又怎样在无意间助长了这种“恶”?照这样发展下去,互联网带给人类的又将是怎样的未来呢?

一、杀戮、数据造假、隐私泄露...人类使互联网走上“歧途”?

新西兰的“枪声”在互联网中掀起轩然大波。事件发生之后,相关视频迅速在Youtube、Facebook、Twitter中传播。虽然各大社交平台都在尽力删除这些视频,Facebook甚至在枪击案发生之后的24小时之内删除了150万个相关视频,但仍能搜索到相关内容。

舆论对这一现象表示不满和担忧。英国《观察家报》评论称,社交平台常常掉入传播*信息的陷阱之中,其他媒体也会以“言论自由”的名义为一些极端思想提供发声的平台,却忘记背后的责任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德国《明镜》周刊则认为杀戮借助互联网成为“营销”,社交媒体应被严格监控。

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如果把责任全部推给互联网本身,似乎并不公平。毕竟这不是互联网的“锅”,而是人们后天赋予互联网的特性。互联网诞生的初衷是自由、平等、去中心化,这意味着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中,自然会有不同的声音,甚至是极端的思想。而如今智能硬件的普及程度已经相当高,网络上具备社交、直播等供人们表达观点的功能的平台越来越多,不管是谁都能发声。所以哪怕是*,也能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无疑是对互联网的一种误用甚至是滥用。可以说是互联网放大了人性当中的“恶”,但绝不是互联网本身有“恶”的一面。这种“恶”除了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而产生,也表现在互联网机制与人类对抗过程的脆弱面中。

315晚会中提及的数据造假就属于这一层面上的问题。流量明星最早兴起,应该是从鹿晗、吴亦凡这批人开始的。粉丝们将韩国追星的那套机制应用在互联网中,有组织地刷爱豆作品的播放量,购买爱豆代言的产品。

这与中国娱乐业自身发生的变化也息息相关。选秀方式进入新阶段,传统的以实力为主的选拔方式逐渐转变为以粉丝为基础,面向更多商业链条变现的方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团队给艺人刷榜,粉丝也会在互联网中以各种方式刷爱豆相关的作品和消息,甚至不惜为此购买小号。不少品牌方抓住粉丝这种心理,设置了竞争机制,以获取更多流量。

这种刷榜的做法有弄虚作假之嫌,例如之前吴亦凡的新专辑在iTunes等国外榜单中被刷出很高的排名,而且有报道称这属于“销量欺诈”。但吴亦凡本人表示粉丝都是真实的,而粉丝们也表示自己并没有违反规则。

从本质上来讲,这是在利用互联网的设置机制中的漏洞达到某种目的,而互联网中的漏洞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今年315中曝光的窃取用户隐私的APP就是如此,我们在最开始启用一款APP时,经常出现需要授权的提示,随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还有大篇幅的协议,但那些协议基本上我们是不会去看的,即使看了也没用,想使用APP,就必须选择“同意”。

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同意”中,我们的许多信息已经泄露。如果我们要去追究,会发现其实在协议里都已经允许授权了。获取这些信息之后,许多公司就会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分析用户习惯,绘制用户画像,售卖用户信息,最终导致用户隐私泄露。

杀戮视频、数据造假、隐私泄露...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通过互联网传播或实现的。沉浸在这种互联网环境中的我们似乎对越来越多的负面现象习以为常。殊不知互联网已经在这种趋势中偏离正途,而我们也在走入歧途的互联网中被裹挟着前行。

二、看似开放实则保守,偏离正途的互联网需“矫正”

到底是什么裹挟了互联网?人们各怀心思,不同势力在互联网中较劲,权力与科技结合的愈加紧密,这些都是当前在互联网中上演着的真实情况。而作为普通网民的我们,并非在互联网更为便捷的今天拥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反而是被各种力量裹挟着前进,甚至是被利用。

新西兰枪击案的视频传的到处都是,在社交平台的视频中,有不少人是转发者,是扩散者。人们也许只是抱着想让更多的人看到真相的目的,也可能是想以此博得关注。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转发这种视频可能会引起更大的恐慌,加深种族仇视?所以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受人利用的“帮凶”。

或许我们对这种事件不感兴趣,只沉迷于自家爱豆。关注他们的动态,给他们打榜,送他们礼物,买他们代言的商品。但你又是否想过,此时你可能只是“任人宰割”的“韭菜”?当然,不少粉丝明知道自己是韭菜也心甘情愿被割,只是为了爱豆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粉丝尽可以利用互联网机制的漏洞,但更多时候粉丝也只能适应规则。出于喜爱与支持为爱豆刷榜的行为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每天都沉浸于此,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买号,或者是买一大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产品又有何意义呢?有的粉丝因为现实中忙碌顾不上每天刷榜就被清出粉丝群,这根本就是一种畸形的追星方式。

偶像身上应该有能够值得学习的优点,或者是能给我们前进的力量,最不济也该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然而在过度的商业化运作下,追星成了一种无用的负担,互联网成了助长虚假之风的工具。

在互联网中,我们可能会不知不觉间成为“帮凶”,对爱豆的感情可以转化为利益,先进的科技却被用来窃取用户隐私,而我们只不过是被裹挟、被利用的“棋子”。通过最近发生和曝光的一系列事件可以感受到,这些都是互联网中真实存在的“阴暗面”。

若是任由这种“阴暗面”扩大,它恐怕会像病毒一样蚕食互联网“健康”的部分。辩论、颠覆、泾渭分明的站队,这样的互联网看起来蓬勃开放,实际上却已误入歧途。互联网成为不法之徒手中的工具,错误的思想影响着被信息洪流淹没,逐渐失去了自主思考能力的现代人。于是那些独立的思考,那些不同的言论,都要面临覆灭的风险。久而久之,人们的审美水平下降,甘于平庸,并且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拖着人类进入到互联网的保守时代。

互联网究竟会怎样,我们不知道,因为那个未来终究还没有到来。但我们知道的是,如果任由它偏离正途,最后得到的绝不会是我们想要的互联网环境。

对于这些问题,最彻底的解决方法是让互联网脱离各种束缚,不再被任何势力左右。我们也能看到除了主流社交媒体之外,更多新的独立的社交平台也陆续出现,不少平台采用的是分布式或点对点的网络服务,而不再采取传统的互联网公司储存个人数据的做法。

这种新式平台强调的是无IP记录与言论自由,这样用户数据就无从被垄断。但这种完全的开源模式也会遭到利用,比如一些不当言论也无法被任何一方删除,由此可见适当的监管还是必要的。

虽然这种形式似乎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这一思路是可以借鉴的。想要互联网保持开放与活力,引入更多的竞争者,保持互联网的多样性,让多方力量平衡,才可能使其得到矫正,保证人们不会利用互联网“作恶”并被其拖入深渊。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标签
互联网

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

信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