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IT业界 >  正文

盛昶砚专访:守护古建之魂,谈古建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2025-08-19 15:36  来源: 互联网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阿里云优惠券 先领券再下单

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古建筑与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民族记忆。然而,当下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却不断浮现——过度修饰古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实则是对它们的无情毁坏。在文物保护,尤其是古建筑保护领域,地方政府本应扮演至关重要的守护者角色,但现实中,部分地方却未能遵循科学规范,不咨询专业人员意见,也不向社会广泛征求看法,仅凭主观臆想就对古建筑进行修护加固。

据了解,除北京、苏州等一线城市外,许多地方古建筑修护后“面目全非”,新材质替代传统工艺,使得这些历史瑰宝变得不伦不类,文物保护之路亟待回归正轨。今天我们围绕古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这一重要话题邀请盛昶砚老师做深入交流。

盛昶砚,文物鉴定评估师导师,文物鉴定评估师考评员、北大资源学院文物标本博物馆特邀研究员、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常务理事兼业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鉴定工作站主任、中国中外名人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华文化促进会文物传承工作委员会顾问。国家团体标准《文物艺术品鉴定单位基本要求规范》与《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起草发起人。

主持人:盛老师,您好!

盛老师: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盛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专访。近年来,古建筑保护问题备受关注,您认为目前古建筑保护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

盛老师:您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来探讨这个问题。当前古建筑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过度修饰。从文物鉴定的专业视角来看,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立体载体,每一处建筑细节都如同文物上的纹饰、铭文,蕴含着特定时代的信息。然而,很多地方在修护古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时,没有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过度进行修饰,这实际上是对古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一种毁坏。

古建筑历经岁月沉淀,其表面的斑驳痕迹是时间的印记,就像文物表面的包浆,是自然与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古建筑的使用历程和环境变迁。比如一些古老的木质建筑,木材因长期受潮、干燥循环以及虫蛀等因素,会产生独特的纹理和色泽变化,这些都是古建筑历史价值的体现。但一些地方在修护时,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特征全部抹去,让古建筑看起来崭新的同时,也失去了其应有的古朴韵味和历史沧桑感,从文物鉴定评估的角度,这无疑是对古建筑历史信息的大幅削减,严重降低了其文物价值。

主持人:盛老师能具体举例说明一下这种过度修饰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盛老师:当然可以。目前除了像北京、苏州这些一线城市在古建筑修护方面相对规范、专业外,很多地方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在建筑外观的粉刷上,原本古建筑根据不同的地域、时代和用途,有着各自独特的色彩体系。这些色彩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与当时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以及建筑功能紧密相关。例如,北方的一些皇家古建筑多采用鲜艳的色彩,以彰显皇家的威严和尊贵;而南方的民居古建筑则以淡雅的色调为主,体现出江南水乡的温婉与灵秀。

然而,现在一些地方在修护古建筑时,不考虑其原有的色彩风格,随意选择现代流行色彩进行粉刷,使得古建筑与周边的历史环境格格不入。从文物鉴定角度看,这就如同给一件珍贵的古代瓷器重新上了一层不合适的釉彩,破坏了其原有的艺术美感和历史韵味。

还有在颜料使用方面,原本古建筑采用的都是手工传统矿物颜料,这些颜料经过特殊的工艺制作而成,具有色泽持久、与建筑材质相融合等优点。像朱砂、石青、石绿等传统矿物颜料,它们不仅色彩鲜艳纯正,而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候性,能够历经数百年而不褪色。但现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所谓的“美观”和便捷,用化学现代颜料代替了传统矿物颜料。化学颜料不仅在色泽上与古建筑原有的风格不协调,而且其耐久性和对建筑材质的影响也与传统颜料有很大差异。化学颜料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褪色、剥落,甚至与建筑材质发生化学反应,对古建筑造成潜在的损害。从文物鉴定评估的长期视角来看,这无疑是对古建筑可持续保存的重大威胁。

另外,在建筑部件的更换上,问题也很突出。古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使用,部分木质部件可能会出现损坏。但古建筑的木质部件往往具有独特的工艺和规格,它们是古代工匠智慧和技艺的结晶。例如,一些古建筑上的斗拱,其复杂的结构和精美的雕刻不仅具有装饰性,更体现了古代建筑力学的高超水平。然而,一些地方在修护时,不是尽可能地保留和修复原有的木质部件,而是直接用钢筋水泥取代。钢筋水泥与木质部件在材质、质感和外观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样替换后,古建筑的整体风格和结构就遭到了破坏,变得不伦不类。从文物鉴定角度,这就好比把一件古代木雕家具上的关键部件换成了现代塑料制品,完全破坏了文物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主持人:这种过度修饰的现象背后,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盛老师: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修护过程中没有将保护放在首位,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古建筑看起来“焕然一新”,以吸引游客,提升地方形象。这种短视的行为导致了过度修饰现象的发生。从文物鉴定评估的长远意义来看,古建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外观的新旧,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过度修饰虽然让古建筑在短期内看起来美观,但却破坏了其历史文化价值,从长远来看,反而会影响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和技术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地方在进行古建筑修护时,没有咨询专业人员或者向社会征求意见,而是凭空想象地进行修护加固。古建筑保护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具备建筑、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文物鉴定评估师在古建筑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能够通过对古建筑的详细勘察和分析,准确判断其历史年代、建筑风格、工艺特点等信息,为修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然而,目前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地区,缺乏既懂古建筑保护技术又具备文物鉴定评估能力的专业人才。这就导致在古建筑修护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监督,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古建筑遭到破坏。

再者,资金投入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古建筑修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前期的研究、设计,中期的施工以及后期的维护等。一些地方由于资金有限,为了降低成本,在修护过程中可能会选择一些价格低廉但质量不佳的材料和工艺,这也间接导致了过度修饰和破坏古建筑的现象。从文物鉴定评估的成本效益分析来看,虽然短期内选择低价材料和工艺可以节省资金,但从长远来看,由于这些材料和工艺的质量问题,可能会导致古建筑在后期出现更多的损坏,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再次修护,反而增加了总体成本。而且,使用低质量材料和工艺还会严重影响古建筑的文物价值,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地方政府在古建筑修护中缺乏专业指导,那么对于地方政府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盛老师:地方政府在古建筑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充分认识到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必须将保护放在首位,在修护过程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古建筑原有的风貌和特色。从文物鉴定评估的角度,“修旧如旧”就是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让修护后的古建筑依然能够反映出其特定时代的历史特征和文化风貌。

其次,地方政府在开展古建筑修护工作前,一定要咨询专业人员或者向社会征求意见。可以邀请文物鉴定评估师、建筑专家、历史学家等相关专业人士组成顾问团队,对修护方案进行评估和指导。文物鉴定评估师能够从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多个维度对修护方案进行审核,确保修护方案不会对古建筑的文物价值造成损害。同时,也可以通过公开征集意见的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想法,确保修护方案科学合理。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听证会、网上征求意见等形式,让公众参与到古建筑保护中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文物保护意识。

另外,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古建筑保护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可以争取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的古建筑保护项目,获取专项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建立专门的资金监管机构,对古建筑保护资金的流向进行全程跟踪和审计,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浪费。

最后,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古建筑保护的知识和重要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古建筑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古建筑保护的良好氛围。例如,可以在古建筑景区内设置宣传展板,介绍古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还可以开展古建筑保护志愿者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古建筑的保护和宣传工作中来。

主持人:在古建筑修护过程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您刚才也提到了传统矿物颜料和木质部件被现代材料取代的问题,那么对于古建筑修护材料的选择,您有什么看法?

盛老师:古建筑修护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修护的质量和古建筑的保存状况。对于古建筑修护材料,我们应该坚持“原真性”原则,尽可能地使用与古建筑原有材料相同的材质。从文物鉴定评估的角度,“原真性”是衡量古建筑文物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使用与原有相同的材料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以颜料为例,传统手工矿物颜料是古建筑彩绘的重要材料,它们具有独特的色泽和质感,能够与古建筑的木质结构完美融合。在修护古建筑彩绘时,应该优先选用传统矿物颜料,确保彩绘的色泽和风格与原有的一致。如果确实无法获取传统矿物颜料,也应该选择质量可靠、色泽相近的替代材料,并在使用前进行充分的试验和评估。例如,可以通过小面积的试验,观察替代材料与古建筑材质的相容性、色泽稳定性等指标,确保替代材料不会对古建筑造成损害。

对于建筑部件的更换,同样要遵循“原真性”原则。如果原有的木质部件损坏不严重,应该尽可能地进行修复和加固,保留其原有的结构和纹理。修复过程中可以采用传统的木工工艺,如榫卯结构的修复、木材的拼接等,这些传统工艺不仅能够保证修复部件的质量,还能够保留古建筑的传统工艺特色。如果必须更换部件,应该选用与原有木材品种、规格相同的木材,并采用传统的加工工艺进行制作,确保新部件与古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协调。例如,在制作新的斗拱部件时,要按照古代的工艺标准进行雕刻和组装,保证其结构合理、造型美观。

此外,在修护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材料的环保性和耐久性。选择环保材料可以减少对古建筑周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例如,在选择木材防腐剂时,要选择无毒、无污染的产品,避免对古建筑周边的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而耐久性好的材料可以延长古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后期的修护次数和成本。例如,在选择古建筑的屋顶防水材料时,要选择质量可靠、耐久性强的产品,确保屋顶能够长期有效地防水,保护古建筑的内部结构不受雨水侵蚀。

主持人:除了过度修饰问题,古建筑在保护过程中还面临着哪些挑战呢?

盛老师:除了过度修饰,古建筑保护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自然灾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古建筑大多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其结构逐渐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都可能对古建筑造成严重的破坏。例如,一些地震频发地区的古建筑,由于地基不稳、结构松动等原因,在地震中容易倒塌或损坏。从文物鉴定评估的风险管理角度来看,自然灾害是对古建筑保存的重大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人为破坏也是古建筑保护的一大挑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古建筑景区,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乱刻乱画、触摸文物等,都会对古建筑造成损害。例如,在一些古建筑的墙壁上,经常可以看到游客留下的刻字和涂鸦,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古建筑的外观,还可能对古建筑的结构造成损伤。此外,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私利,盗窃古建筑上的构件和装饰品,也给古建筑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例如,一些古建筑上的精美雕刻、门窗等构件经常成为不法分子盗窃的目标,这些构件的丢失不仅破坏了古建筑的完整性,还导致其文物价值大幅降低。

另外,古建筑的保护还面临着城市化进程的冲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古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变得十分珍贵,为了进行城市建设和开发,部分古建筑面临着被拆迁或改造的命运。即使一些古建筑被保留下来,其周边的环境也可能发生巨大变化,破坏了古建筑原有的历史氛围和空间格局。例如,一些古建筑原本位于古老的街巷中,周围是传统的民居和商铺,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但随着城市改造,周边建起了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商业设施,古建筑的历史氛围被破坏,其文物价值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主持人: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古建筑保护呢?

盛老师:针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对古建筑的防灾减灾工作。一方面,要对古建筑进行定期的结构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例如,对于地基不稳的古建筑,可以采用注浆加固等方法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对于结构松动的古建筑,可以增加支撑结构,增强其稳定性。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在自然灾害来临前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如对古建筑进行遮盖、加固等,减少自然灾害对古建筑的损害。例如,在台风来临前,可以对古建筑的屋顶进行加固,防止屋顶被掀翻;在地震预警发布后,可以提前对古建筑进行临时支撑,增强其抗震能力。

对于人为破坏问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执法力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明旅游意识,让游客自觉遵守文物保护规定,不进行破坏古建筑的行为。例如,可以在古建筑景区内设置宣传标语、播放宣传视频等,向游客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强对古建筑景区的巡逻和监管,加大对不文明行为和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惩破坏古建筑的违法行为,形成有效的威慑力。例如,可以安装监控设备,对古建筑景区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破坏行为;对于盗窃古建筑构件的不法分子,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冲击,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将古建筑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古建筑的保护需求。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不得随意拆迁或改造。对于古建筑周边的环境,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整治,保持古建筑原有的历史氛围和空间格局。例如,可以在古建筑周边划定保护范围,限制周边建筑的高度和风格,确保古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同时,可以恢复古建筑周边的历史街巷和传统商业设施,营造出完整的历史文化景观。

主持人:您在文物鉴定评估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您认为文物鉴定评估与古建筑保护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盛老师:文物鉴定评估与古建筑保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物鉴定评估是对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进行全面评估和判断的过程,而古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物,同样需要进行科学的鉴定评估。

通过文物鉴定评估,我们可以准确了解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工艺特点等信息,为古建筑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例如,在对一座古建筑进行修护前,通过鉴定评估可以确定其建筑年代和原有的风貌特征,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修护方案,确保修护过程中不破坏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从文物鉴定评估的技术层面来看,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古建筑进行鉴定,如通过对建筑材料的成分分析、建筑结构的力学分析、建筑装饰的风格研究等,来确定古建筑的年代和特点。这些鉴定结果能够为古建筑保护提供详细的技术参数和参考依据。

同时,文物鉴定评估还可以对古建筑的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定期对古建筑进行鉴定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古建筑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如结构损坏、材料老化等,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

主持人:再次感谢盛老师的精彩分享!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盛老师:再见!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标签
盛昶砚专访

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

信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