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滴滴拼车: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2019-12-04 10:20  来源: 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推荐】海外独服/站群服务器/高防

作者 | 吴筱凤

打开滴滴APP,以往的橙色变成清一色的绿。原来这一UI页面专门是为“12.3全民拼车日”而量身定制。被点亮的青绿顿时让人联想到环保,似乎也和盘托出了滴滴拼车上线4周年来的良苦用心。

在11月29日滴滴拼车媒体开放日上,滴滴官宣12月3日为“全民拼车日”,也就是在今天,在上海、北京、广东等26个城市的用户,只要使用滴滴拼车出行即可享受1折“跳水价”,最低减100元,如此大力度“放血”狂欢,折射的是滴滴“拼一把”的决心。

时值全民拼车日,今天你“拼”了吗?

在发布会上,地歌网获知滴滴拼车上线四年来的战绩,累计服务了29亿人次,过去一年当中累计行驶45亿公里,平均每天为乘客节省276分钟等待时间。

需要指出的是,在滴滴拼车用户画像中,80后占据了半壁江山,90、00后的人群占比高达40%,拼车消费人群年轻化的趋势明显,换言之,拼车业务击中了新消费人群的出行痛点,似乎渐渐成为年轻人出行的一种选择。

实际上,在出行选择上,滴滴出行集齐了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甚至公交车、单车等出行方式,真可谓无所不包。

然而,面对诸多的出行选择,滴滴拼车如何重新定义出行,又如何在业务堆里“搏出位”?其实,这不是一个单向度的问题,而是一个多方博弈的结果。

一种出行选择

很多时候,打车是一种即时性的消费需求。因而,“拼”往往不是出行的首选,因为绕路、等人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会更高。对于平台而言,在保证运力和满足用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至关重要。

先来剖析一下,滴滴拼车在供需两端的产品设计逻辑。

对乘客而言,最完美的出行方式莫过于,既便宜又容易叫到车。在滴滴拼车中,如何拼才能满足这样的出行需求?

根据地歌网了解,目前滴滴拼车为用户设计了两种模式,一是针对即时性需求的用户,用户说走就走,在行驶过程中顺路找“拼友”,拼成则立即享受一口价,拼不成则按照快车价付费;另一种是针对出行计划明确,但时间不紧急的用户,此类用户一般情况下可进行预约拼车,可以等到系统匹配到“拼友”之后再出发,毋庸置疑,此种用户的打车费用是一个较为稳定的低价格。

比如,在第一模式中,小明从A地点出发到B地点,全程约18公里的价格,在快车上预估价为51.3元,若接受拼车,享受一口价33.3元,拼成功后立即省18元。而在第二种方案中,小明的拼车价格为27.4元,价格比快车下选择的拼车更优惠。

滴滴拼车的两种出行模式

显而易见,滴滴拼车所设计的核心逻辑有一点——价格。出行不仅是一种刚需,更是一种价格敏感型的刚需,想打开拼车的覆盖面,价格依然是教育市场的利器。

与用户需求相对的是运力保障。滴滴拼车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运营,其实是和快车业务共享运力,因而,在安全、合规等方面,拼车的司机和自然采用的是同一个标准。

不过,问题来了。共享运力那得问司机愿不愿意?这里就要看拼车业务对司机的“诱惑”有多大了。滴滴拼车为此也设计了一套提高拼车司机积极性的法则。

拼车司机的收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订单收入和平台奖励。

在订单收入这一“主营业务”收入中,实际上,拼车司机的计价规则和快车司机的计价规则差别不大,都是实时计价。比如,乘客A和乘客B分两个路段上了小明的车,小明实时计价的路程依然是从接A的起点到去往B的终点。

按照路程计价没毛病。

不过,地歌网了解到,今年推出了一个新的司机计价规则即共乘计价。一旦滴滴拼车拼单成功,在不影响乘客付费的前提下,平台给司机提供的里程费会提升。

比如,当车上只有一位乘客时,是未拼单成功状态,这时司机计价和快车一样,都是按里程计价,但是,若第二位乘客上车之时,叫两拼状态,司机的里程费按1.2倍来计价,以此推之,在三拼状态下,司机的里程费按1.4倍计价,总之,对于司机而言,拼单越多就赚得越多。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在整个拼车的里程中,如果遇到堵车、绕路等情况,会有一些额外的费用支出,若乘客已经享受拼成一口价,则不会额外付费。因堵车和绕路产生的额外时长和里程费则是由平台支付给司机。

除了“主营收入”外,司机的积极性还要看平台奖励。据滴滴拼车运营负责人姜星泽介绍,根据一个月的数据结果显示,同时接拼车和快车的司机比单纯只接快车的司机,平台奖励的数额要高出14.28%。这其中主要是因为在相同的时间内,拼车完成的订单量比快车高,因而,在奖励上也更胜一筹。

不难看出,在“拼”这个字眼上,拼车和顺风车相似,更接近与“共享”的概念,共享里程,减少城市、道路的拥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上运力共享上实现出行需求和司机收入提高的平衡。

不过,拼车本质上还是网约车服务,更重要的是拼车乘客的目的地不确定,如何让出行路线相似的拼友拼到同一辆车上,同时,又不在出行体验上大打折扣,这就让拼车业务成为一门技术含金量极高的活儿。

技术活儿

“拼车是一个特别的交通工具,我们首次把乘客的运输单位,从车降维到座位。”滴滴出行CTO张博如是说。

张博认为,每一辆车有4个座位,如果能够把所有乘客的出行两两合并,马路上行驶的车会减到现在的一半。如果能够把三个需求合并在一辆车,马路上行驶的车会减到现在的1/3,拼车是解决城市道路拥堵最高效的一种方式。

“从车降到座位”听起来轻松,但是做起来恐怕没那么简单。

网约车本来就是高频、供需匹配的事情,由于拼车至多要涉及到三个人的出行需求的满足,在车总是比人少的今天,这背后依靠的只能是技术积累和数据决策。

对于网约车司机而言,除了单量之外,最大的痛点之一要数空驶。在理论上,两个独立快车订单之间的空隙,可以通过拼车来迅速填补,这样一来,短单串成了长单,订单变长,自然空驶就会减少。

而在实操上呢?如何匹配上供需,而且又是在两个订单之间做到“恰恰好”?

相关人士分析,网约车业务需要足够量的运力池和订单池来匹配,它需要沉淀下来大量的大数据。具体操作上,首先将数据池中的数据拉取,运用策略计算、全权处理、全局优化等手段,最后筛选出匹配项。

这是个难于上青天的问题。

根据张博的介绍,滴滴拼车自主研发了一套供需预测系统,当一个拼车的需求发出来以后,系统将会预测此用户所乘路线,以及如何最有可能找到另外一个乘客。然而,这一路径既不是简单的最短路径,也不是简单的最快到达路径,而是在乘客可以接受一定时间绕路范围内,能够最快、最好地匹配与之拼单的路径。这背后考验的是滴滴拼车底层地图路径的规划能力。

举个例子。

假如在早上八点钟,有ABC三位乘客出行,他们的路线分别是从A1去到A2,B1到B2,C1到C2,这个时候,若滴滴拼车匹配一辆车先接A再接B,再接C,然后分别送到他们各自的目的地。对于A乘客而言,他的体验是最糟糕的,因为绕路时间和距离最长。今年,在算法迭代之后,滴滴能够同时派两辆车去分接单,一辆车去接B和C,另外一辆去接A,然后根据系统的预测,A行驶到路上找到一个与B需求匹配的用户。

如此一来,在乘客拼成功的概率没有下降的情况下,每一个乘客在路上消耗的时间便得到了控制,据了解,由于这一技术的应用,今年滴滴拼车的平均绕路时间比去年下降了30%。

据滴滴官方介绍,目前滴滴拼车每一次成功拼单的出现,平均需要额外进行18.6万次匹配计算。结合每天超过400亿次地图路径规划请求,每日处理数据超过4875 TB。

由此可见,没有金刚钻拦不了这个瓷器活儿。

据地歌网了解,滴滴在过去的七年时间里,业务设计上沿着“一横一纵”延展,横轴是目的地拓展,从北京到中古400多个城市,以及辐射到中国以外的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家;纵轴则是业务的纵深,从出租车业务到专车、两轮车、公交车等一系列交通工具。

这背后是7年来,滴滴平台5.5亿用户,日活超2400万单的大数据积累和技术迭代的结果。

这是滴滴的护城河,或许也是滴滴在诸多不待见情况下,依然不可或缺的最强后盾。

对于平台而言,提升运力和用户体验的同时,降低成本离不技术的支撑。

一定程度而言,有滴滴大数据的支撑,滴滴拼车在司乘等任何一个点上占尽了天时地利。然而,回到此次滴滴拼车“复位”的战略节奏中,无论是时间点的选择还是此番造节的节奏,它都带着一定的使命而来。

盈利单元?

7年前滴滴为了解决出租车系统不对称的问题,从技术的角度破局,成为了一家优化出租车效率的第三方公司,其出租车业务于2012年8月份上线,据相关报道显示,到2013年的10月份,滴滴出行就占据了6成的出租车市场份额。

当时网约车市场的运力匹配不上需求,同时,在场上博弈的有滴滴、快的、UBER 这样强有力的对手。在这样的情况下,滴滴一边在业务上延展,一边在市场争夺上亮出资本这板斧。

滴滴专车于2014年上线,由于专车的门槛比较高,司机端出行的成本也相应提升,专车出行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鉴于此,整合私家车资源的快车业务很快就在2015年5月份推出,在这之后一个月,以互助形式出现的顺风车业务也顺势出炉。

在多元化的业务布局之下,滴滴也开始从第三方优化公司变身为平台。平台的重要使命是围绕供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同时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如今,出租车、专车和快车成为滴滴出行三大流量的入口,也正是因为滴滴在业务上的多样化布局,加上收快的、降UBER之功,滴滴出行坐上了网约车市场老大的宝座。

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平台和需求能力的不断提升,在供应端的运力保障成为核心问题。

车才是网约车平台的本质底牌,也是网约车模式的核心。若当规模做到一定程度,路面资源的限制也成为考量。毕竟大家在三维的城市生活,二维的路面出行。

风波之后,滴滴打了一场all in 安全的仗,在安全和合规的条件下,随之而来的是运力出现严重的问题。相关报道显示,全国大概有3000多万网约车司机,这其中,全职的滴滴司机应该在100万以上,即使所有全职滴滴司机都办了双证、仅靠百万出租车和百万合规的滴滴司机,这点运力也很难支撑起网约车市场每天近2500多万次的出行需求。

此时此刻,滴滴拼车的“重新出发”就有了深意。

一定程度上,滴滴拼车能够推进用户出行需求和运力焦虑上的平衡。

首先,在需求的问题上,由于出租车、快车、专车三座大山建构了滴滴的流量入口。拼车是在快车的基础上长出来,这里也有用“高频带动低频”来出击的逻辑。

其次,在“车”的问题上,滴滴拼车需要满足两个基础条件:提高司机的实际收入,提高有效的单量。目前看来,在“拼”的属性上,拼车单量自然会增加,加上平台对司机的补贴,以及用户端的大力度推广,都是在激活供需的落地上,实现以上两个条件。

以此顺延,滴滴拼车推进供需问题解决的最终目标是走向规模网络效应。滴滴拼车作为一个独立的服务单元,实际上是和快车业务形成了一定的交叉网络效应。

正如业内人士告诉地歌网的一样,对于平台而言,交叉网络效应能够在供需两端形成深度绑定,这也是为盈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盈利对滴滴而言谈何容易?

网约车是高频、刚需的应用,然而,在供需效率上,车比人少依然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么提高打车价格激发运力,要么打车价格不变,提高司机奖励以此增加运力。出行具有公共属性,但并不能拿到补贴的滴滴,在这些限制下,要实现盈利还需要时间。

去年,曾经有一份滴滴出行内部流传出来的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滴滴持续巨额亏损,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同时,2018年全年滴滴在司机补贴方面投入共计113亿元。也有相关数据显示,滴滴平台对司机补贴占到了平台抽成的36.8%,剩下63.2%的抽成收入可以覆盖运营成本,但是到了纳税和各项手续费、端口费就变成了亏损,每单亏损占抽成费用近10%。

专车、快车、出租车不盈利,而作为利润奶牛的顺风车业务正在忐忑中上线,此番,滴滴拼车再度出击,看到的依然是补贴走在前面。

“出行带着很大的公共服务性质,因而它的规模效应往往存在悖论,做大了容易不安全,触犯政策的红线,而不做大又不符合互联网规模效应的本质。平台总不能一直补贴吧?”一位投资人告诉地歌网。若从这点来看,滴滴拼车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结局。

最后,还是回归到滴滴网约车执行总裁陈熙所谈的,如大家所希望的,拼车帮大家省一点,把省下来的钱买买咖啡,希望打车能快点打到,希望路上别那么堵,早一点到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或者早一点回家。

回归用户的价值这一初心,滴滴拼车也就上路了。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文章

  • 网约车2023混战加剧

    春运热潮掀起,网约车平台也迎来了一次小高峰。T3出行大数据显示,2023年春运期间,预计平台呼叫量同比增长超过70%,呼叫峰值同比增幅将突破100%。随着疫情防控放开,网约车市场也逐渐恢复,行业有望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网约车的竞争也将会迎来新一轮升级。在过去一年中,随着滴滴平台的下架,市场出

    标签:
    网约车
  • 群龙无首,新势力“搅局”网约车

    近日,蔚来注册相关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其业务赫然包括网约车。‍滴滴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网约车重新站在风口浪尖上不是一日两日了。这个市场风雨数年,归来后依然炙手可热,根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的最新统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国共有277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

  • 大厂搅局网约车,聚合平台别有用心?

    2022年7月,华为在会员中心应用众测上线了“Petal出行”,日期为2022年7月8日-8月31日,目前仅支持北京、深圳和南京3个城市的网约车服务;无独有偶,腾讯也在微信上线了“出行服务”,并试图覆盖更多城市。与此同时,二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聚合模式的路径。

  • “深层博弈”下:曹操出行向左,T3出行向右

    “现在跑网约车很难赚到钱了,如果运气不好的话,除去每天的花销还要倒贴钱”刘师傅是一名长沙的网约车司机,据他表示,从去年开始,网约车的行情就不如以前了,身边很多同行都在抱怨坚持不下去。

  • 交通部:指导网约车平台公司优化约车软件 方便老年人使用

    交通运输部印发《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指导网约车平台公司优化约车软件,增“一键叫车”功能,方便老年人使用。

    标签:
    网约车

热门排行

信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