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移动互联 >  正文

新浪、阿里、腾讯相继出手,社交领域的新机会来了吗?

 2019-12-11 16:35  来源: 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推荐】海外独服/站群服务器/高防

文/东方亦落

近日,腾讯在内测一款名为“朋友”的社交APP,该产品并未在应用商店正式上架,腾讯也未予置评,但邀请码已经流传开来,也引发了网友的关注。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这款由腾讯“朋友网”演化而来的APP在思路上与Facebook、人人网颇为类似。与腾讯已有的“国民级”社交软件微信和QQ相比,“朋友”的社交关系链更加开放。在实名认证的基础上开放好友列表,用户的兴趣爱好也是公开展示的,这些都是为了可以让用户在熟人社交的基础上也体验到开放式社交。

然而已经坐拥微信、QQ两大社交软件的腾讯,为何还要推出新的社交APP呢?而且不止是腾讯,新浪、搜狐、阿里也都在最近一段时间推出了绿洲、狐友、来往等社交产品。这其中又有何种因素作为驱动力呢?

一、腾讯重启“朋友”,有“国民级”应用也不能放心

“朋友”是由腾讯的老牌社交产品“朋友网”演化而来的,其中有遇见、圈子、聊天几个功能。“遇见”可以匹配到相应的好友,并为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人,依据是用户所填写的资料、兴趣、公司与院校的信息,并且有性别以及恋爱、交友等选项。

“圈子”的功能则与人人网有些相像。有朋友、同校、同城三个分类,可以浏览不同分类中的好友发的朋友圈。根据这个分类不仅能看到熟人的动态,还能看到老同学或是附近的人发出的动态。

“聊天”功能不像微信或QQ那样有图片、语音和视频,反而是简单到只能发送文字和emoji表情。

从这些功能来看,腾讯可能是想将“朋友”打造成“半熟人式”的社交平台,这与微信和QQ的熟人社交区别还是很大的。根据腾讯财报来看,今年第三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1.51亿,同比增长了6%,但QQ月活用户7.31亿,同比下降了8.9%,熟人社交的增长空间已然见顶。

其实这一点从我们平时使用微信和QQ的状态就可以体验到。 微信刚诞生之时,大家还是非常愿意真诚地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想法展示出来的。可慢慢的就出现了一些变化,有的人因为发单身的生活状态而被亲友催婚,有的人因为分享自己的想法招致不一致的意见甚至平白无故的辱骂,有的人在朋友圈发网红食品炫耀之后却一口不吃,有的人被不法分子从朋友圈中盗取个人信息......指手画脚、语言暴力、虚荣炫耀,甚至是“险象环生”,朋友圈早已不是真诚分享状态的净土,而成为了引发焦虑的源头、隐私暴露的危险地带以及微商代购横行之地。

这不是腾讯想要的,相信也不会是任何一个社交平台的初衷。所以腾讯推出“朋友”,大概也是希望可以拓展社交空间,不使自己囿于“熟人社交”的范围,并且通过半熟人的动态与分类,简单的聊天界面,净化社交环境,给用户以更为优质的体验。

如果仔细观察互联网行业会发现,不仅腾讯在做“朋友”的内测,微博、阿里、搜狐这些互联网巨头也都在近期推出了新的社交产品,那么促使他们这样做的驱动力又是什么呢?

二、搜狐、微博、阿里相继出手,从“垄断式”社交市场中夺食

今年6月,搜狐旗下的社交产品“狐友”正式版上线;新浪微博于今年9月3日推出了“绿洲”测试版;阿里巴巴也在9月24日被曝出旗下的钉钉事业部已重启社交产品“来往”,并上线新的社交产品“Real如我”。

从时间来看,几大巨头社交产品上线的时间较为接近,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想从当前“垄断式”的社交市场中寻找机会。 虽然目前微信在社交领域占据霸主地位,用户规模相当可观,但微信主打熟人社交,所以微信未曾顾及的部分,就给其他类型的社交产品的诞生提供了机会。

此外,微信有成熟的生态和用户体系,并且得到多家平台的授权,我们在登录许多平台时,都可以直接关联微信和QQ,这就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的粘性。社交元素本就是互联网行业中的“香饽饽”,而且这种与多个互联网平台关联的体系是每个互联网企业都想拥有的,这也是促使巨头们深耕社交领域的重要动因。

不过从动机来看,不同的巨头还是有差异的。

狐友以“扩张我的社交圈”为口号,主要针对90后、95后,主打年轻人社交的移动端应用,秉持着“用户平等,注重隐私”的理念,加入了基于图片的智能语料推荐等趣味功能,希望能够对年轻人产生更多的吸引力。

今日互联网江湖的第一梯队已无搜狐的位置,但搜狐并不满足于现状,因而需要找到一个能在互联网中快速崛起的途径,以提升自己的地位,甚至重回第一梯队的位置。社交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狐友就是这种策略的产物。

阿里是电商领域的巨头,但一直想做社交却又屡战屡败。从2013年开始,阿里就在来往身上投入了大量的发展资金,并发动阿里员工都去用来往。但也许擅长电商的阿里缺乏社交基因,也因为来往本身并无太多新意和亮点,因而未能成为爆款,甚至都没有太多人知道。

但是阿里并不甘心,毕竟阿里逐渐强大之后也不满足于只做电商,而是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尝试。而社交又是绝对不能忽略的一点,因为对于电商而言,用户生态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使曾经失败,阿里也不愿放弃,希望可以靠来往在社交领域闯出一片天。

新浪虽有微博在同类产品中一家独大,但微博中限流、买热搜、水军等现象日益严重,而且有不少用户都认为微博中的“戾气”很重。另外微博中的广告多、信息时间线容易混乱、垃圾信息也不时出现,用户体验非常不好。

所以新浪为了给用户更好的社交环境,也为了让用户不致流失,推出了“绿洲”,主打“清爽社交圈”,与微博相比页面更为简洁,少了广告、推销和其他冗杂的信息。

可以看到巨头们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最终都是希望可以在成熟并且呈现“垄断”趋势的社交领域中夺食。那么他们还有机会吗?

三、机会依然存在,但需要切入点和时机

纵观整个社交领域的发展,会发现任何一种社交产品似乎都有生命周期。对人类来说,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又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转化到社交层面就是好奇心、恐惧感、优越感与归属感。

当一个新的社交产品和功能出现,用户往往会带着好奇去尝试,并且期盼它能给自己带来志同道合的朋友与新鲜的体验;

之后社交产品中一些带有延续特性的功能,如签到、打卡等。因为已经付出了沉没成本,害怕失去签到奖励,就会促使用户保持进入平台的频次。另外其他人在社交产品中分享的消息和发布的动态如果多于自己,同样会让我们产生被淘汰的恐惧感,促使用户提升活跃度,而发的动态多、收获的关注和评论较多的用户会产生优越感;

归属感更是人们迫切需要的。如果没有社交就没有参照物,人就很难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因此我们会主动与他人建立连接,在志同道合者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社交产品在本质上就是利用了这几种用户心理完成推广和用户沉淀。然而问题在于,新鲜感迟早都会过去,当一个社交产品用户增加,人们的优越感就会下降,而好奇心和恐惧感也会随时间淡薄,见得多了也就疲劳了。

当心理需求失效,用户就会逃离一个社交产品,转而寻找能重新满足心理需求的社交产品。现有的社交产品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这个问题,所以巨头们此时入局依然是有机会的。

不过想要抓住这个机会,切入点很重要。用户虽然需要不断地寻找满足心理需求的产品,但不同的用户群需求还是有差别的。中老年群体可能更偏向于熟人社交,并没有太多动力去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而充满活力、愿意尝试的年轻人永远是互联网新产品的重要用户。

现存的社交产品虽多,但年轻群体的需求更为多样,他们数量庞大,消费力可观,总会被新出现的产品不断吸引。从上述新产品的功能我们也可以看到,巨头们深耕社交领域也是把年轻用户作为重要切入点的。

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社交产品,现有的终究会被淘汰。但取代它们的究竟是什么,现在谁也不知道。所以社交领域何时入局都不算晚,但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并且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现在还没有出现那种情况,或许也是因为时机还未成熟。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标签
腾讯
社交工具

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

信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