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于2025年4月15日发布的《全球⼿机跟踪报告》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第一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3.049%,延续了2024的增长趋势,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在迎来复苏。中国作为核心战场,全年出货量达2.86亿台,同比增长5.6%,其中国产高端机型(价格≥4000元)市场份额突破72%。
近年来,手机的影像功能对用户选购手机的决策影响越来越大。在知乎,「手机摄影」话题积累了43.3亿浏览量,位居「手机」相关话题第二位;在专业摄影领域的讨论中,「手机摄影」内容占整体摄影相关内容量的1/3。
然而,市场繁荣背后暗藏挑战:手机市场将要面临国际地缘政治与宏观经济的强劲挑战,虽有国补政策加持,但只是短期托底效应。在技术方面,硬件参数内卷加剧,镜头数量与传感器尺寸的比拼陷入瓶颈,用户体验与轻便性矛盾凸显。与此同时,用户需求从「拍得到」向「拍得美」「拍得专业」转变,而影像技术的发展路径也亟需回归本质——锚定人的需求,回应新的痛点。
用户喜欢拍什么?用户习惯怎么拍?用户还想拍多好?知乎研究院发起调研,收获1457份知友反馈样本,覆盖热衷于手机摄影的兴趣用户,以及主摄器材为专业设备的影像爱好者,根据调研数据,制作发布《中国高端手机影像趋势与用户洞察》报告(后简称「报告」)。
PART 1:影像手机技术「卷」向何方?「与人俱进」紧抓用户痛点
科技圈往往信奉「极致的技术驱动需求」。不论是传统的专业相机影像技术还是手机摄影技术的逻辑中,「更大传感器面积、更高像素」被视为影像升级的黄金法则。但知乎研究院发现,用户对影像功能的期待已超越硬件堆砌,转向场景化、专业化与情感化三重维度。
「记录生活」是消费者使用手机摄影最强的动机。不论是摄影器材发烧友还是广大的手机摄影玩家,77.2%的摄影爱好者的主力拍摄设备都是手机。随着手机成为生活的「基础设施」,手机摄影也已深度嵌入当代人的创作生态:手机摄影,就是生活的记录工具。71.8%的用户每天都会拿起手机打开相机记录生活。
「分享生活」的动机让用的能力与设备性能实现双向进化。一半以上的用户具备基础的构图与光影调整能力,有61.3%的用户不局限于默认的拍摄模式,懂得切换广角、长焦等不同焦段,对闪光灯、光圈、感光度等精细参数的调节也有所了解。社交平台的高频分享也进一步激发了用户创作专业影像的欲望。
在常规生活摄影场景下,「画质清晰度」是高端影像手机入场的基础门槛,也是手机影像功能最直观的体现。调研发现,相较于了解专业设备极致画质上限的专业玩家,手机摄影爱好者比专业设备玩家更注重画质。手机影像技术的高速迭代,也让手机摄影的画质几乎可与专业摄影设备比肩,而这也让43.1%的消费者非常认可影像手机出片的专业度。
然而时至今日,主流影像手机依然有未能完全解决的用户痛点:拍照响应效率相较传统的专业设备存在差距,以及随之而来的拍照操控体验仍有缺憾。调研数据显示,「对焦速度」「场景感光」「运动抓拍」是影响手机摄影拍照响应效率首要的三个问题。
同时,由于手机摄影将「光圈」「ISO」「快门」按键功能集成到一个屏幕上,操控调整参数需连续多次点击触控,让习惯操作相机等影像设备的专业摄影玩家较难适应,使用体验上显得比专业设备还要复杂,降低了拍摄效率。
这类操控体验问题也并不仅仅是操作习惯不同引起。事实上,有53.3%的用户都认为手机摄影「曝光变化调整」影响了整体的拍摄体验。
手机影像技术竞争日趋白热化,厂商更需从「技术本位」转向「需求本位」,围绕用户真实场景优化全链路体验,而非盲目追逐参数标榜。
PART 2:「既要又要」是用户天然取向,要求高端手机更需「软硬兼备」
随着手机摄影的普及及技术的发展,手机影像能力早已不只是锦上添花的存在,成为用户选择高端手机时的基础门槛。调研显示,接近95%的用户对高端手机的影像能力有中、高期待,同时对画质、焦段、色彩等影像细节均有坚持。这对手机厂商的专业影像综合研发能力和影像审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手机影像技术的发展也培养出了更多专精手机摄影的用户。随着用户的专业度提高,他们对手机摄影风格化、智能化可玩性的需求激增。用户不仅希望影像本身的质量够高,同时还希望影像能够传递个性化审美,通过后期算法还原场景氛围,赋予照片更强烈的情感张力。
硬件上,高端手机当前的影像配置可基本满足手机摄影爱好者的需求,而当来到专业摄影领域时,矛盾浮出水面:对于专业摄影玩家来说,手机摄影的最大优势在于「轻便易携带」,然而为了实现焦段的多样性、提高成片效果的专业度,加入多镜头集成是主流影像手机普遍会选择的升级方案,与「轻便」的需求背道而驰。
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不论是「性能vs体验」的难题,还是「软件+硬件兼备」的期待,考验的是手机厂商寻找用户需求最大公约数的「平衡术」,也考验着高端影像手机在市场中定位、取舍的艺术。这个问题,不仅仅需要技术路径视角的拆解,更需要品牌视角的故事来回应。
PART 3:AI 成就「作品感」手机影像,技术军备竞赛进入下半场
当影像手机硬件的镜头数量、品质卷到极致,甚至触及当下物理极限,与手机本身基础模具的设计出现难以调和矛盾时,AI或许可以成为新的手机影像技术破局点。
近年来 AI 应用井喷式增长,基于 AI 的营销信息也深入渗透到各个圈层,手机用户或多或少都已经体验过 AI 产品,对 AI 的能力有了初步的认知。而正是这些基础的认知,激发了用户对AI辅助专业影像创作更加无限的畅想。
影像手机的 AI 功能需从「幕后辅助」走向「台前共创」,构建从拍摄到后期的完整创作生态,让手机摄影从「好看」变为「有温度」,从「出片」精进至「作品感」,从「基础设施」升级为「全场景自适应创作助手」。谁能更快、更好地满足这些想象,谁就能占得手机影像下半场竞争的先机。
报告完整版于4月21日公开发布,引发了知乎站内各领域创作者、用户的注意,从数码、行业、摄影、市场行情等角度展开了热烈讨论
从事投资的专业答主 @从不毒舌可达鸭 认为,虽然从多年稳定在 3 亿台出货量的数据来看,智能手机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但厂商近几年在影像产品上的创新和突破还是带来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
数码领域答主 @岛叔 则以CCD相机市场的复兴繁荣为参考进行类比,发现报告中很多看似反直觉的数据和结论,其实在市场上已经有迹可循:
更多答主认可白皮书带来的「反常识」洞察让过去模糊的感受得到了数据的验证,让曾经的误解/偏见得到了正名:
2025年4月,备受影像消费者期待的 vivo X200 Ultra 终于亮相,以「一机、双芯、三镜」的全新配置,集影像与性能为一身,打造2025影像机皇,率先翻开手机影像新篇章。
知乎研究院认为,未来影像技术的竞争,本质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深度」。vivo通过「以人为本」的技术路径,不仅为行业提供了破局内卷的范本,更推动手机影像从「工具」进化为「表达媒介」,让科技真正服务于每个人的生活叙事。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