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IT业界 >  正文

对话设计师:班兰鲁班几,一篇无用之用的东方现代诗

 2025-07-24 14:37  来源: 互联网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阿里云优惠券 先领券再下单

在当代设计语境中,"无用之用"的东方哲学正以微妙姿态重塑着现代生活的审美维度。班兰创始人兼设计师韩轶的早期代表作“鲁班几”,正是这样一场在实用与审美之间构筑起微妙平衡的设计实践。它脱胎于精妙的鲁班锁结构,却在材料与工艺的严苛现实中几近搁浅。本文我们聚焦鲁班几的创作历程,探寻设计师如何以“刚柔并济”的东方智慧化解技术困局,并赋予传统结构当代艺术的生命力。

设计缘起:直觉驱动下的东方基因

Q:鲁班几的灵感源自鲁班锁,它(鲁班锁)最初吸引您的核心点是什么? 

韩轶: 最直接的就是鲁班锁本身——强烈的视觉形式感和一环扣一环的精妙装配逻辑。这种结构自带浓郁的东方基因,我会对它有天然偏好。创作之初,纯粹是被它的美和逻辑打动。

Q:具体设计是如何转化鲁班锁的精髓的? 

韩轶: 常规做法是变形提纯,抽取“精神内核”。但鲁班几不同——它非常“写实”地完整延伸了鲁班锁的核心结构:从一个中心点向三个方向生发线条,构成茶几框架。这样做,一是因为它最美的就是原始装配逻辑本身;二是这种未经变形的古典形制,仅通过“延伸”与现代茶几结合,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当代艺术的创作手法——“拼贴”。

困境与破局:刚柔并济的东方智慧

Q: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关键挑战? 

韩轶: 波折不少。最初我们采用全实木,但这种细长木条(约20mm见方,1.2m长)极易变形,强度、承重都不够。于是我们改为在铝条上贴木皮:铝材的刚性保证了线条的绝对挺拔和强度(玻璃面承重达60公斤),木皮重塑了木的语言与质感。

然而,“成也鲁班,败也鲁班”——鲁班锁层层相扣的装配逻辑,导致了致命的“累积公差”。

鲁班几的装配是有顺序的。一个“鲁班锁”装完,接着装下一个,到第五、六个的时候,“累积公差”就导致无法安装。这让全铝方案的鲁班几模型在仓库中搁置半年,几乎失败。

Q:最后团队是如何突破这种“累积公差”的装配困境的?

韩轶: 转机来自打样团队的一位小伙子。他提议:“能不能把24根铝条里的4根换成实木?”这确实是个很巧妙的提议。我们最终选择把4根非承重的木条换成实木。利用实木的韧性吸收、消化了前面20根铝条累积的细微公差。刚柔相济,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功能与艺术:“无用之用”的东方美学

Q:如何看待鲁班几“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韩轶: 我从不认为这二者在家具上是对立的。从明式家具到未来的家具设计,实用与艺术永远是合二为一的,只是在不同的品类上有所侧重而已。鲁班几相对是偏视觉、偏艺术性的。但视觉形式美、艺术传递的情绪与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有用”的功能。在鲁班几的形式感确立后,我们做了一点必要的功能性补充,比如一个小抽屉,或多种尺寸、底板的选择,用这些功能让形式感更加丰富。

Q:作为具有装置艺术感或者雕塑意味的作品,您希望鲁班几在空间中传递怎样的情绪?

韩轶:叫它装置还是雕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审美感染力。我希望它进入空间之后,向空间,它能提升空间的艺术属性、特异性和表现力;向内心,核心就是“赏心悦目”。就像家里挂的画作、摆的雕塑,追求的都是一种内心的愉悦。

Q:回顾鲁班几的整个创作历程,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韩轶: 设计的实现,常常需要外在因素的催化——可能是一线劳动者的智慧,或某个未知的启发。也许一个作品的诞生也是有“命运”安排的,设计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种“命运感”,和作品的最终呈现息息相关,共同谋和成为它独有的魅力。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

信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