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存不下钱?可能是互联网中“套路”太多

 2019-03-08 17:38  来源: 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推荐】海外独服/站群服务器/高防

文/东方亦落

近日,《*》发表了一篇文章,称美国人均存款率在2018年为7%,略高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时期,但与近50年的存款状况相比还是偏低。存款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除了社会、医疗、收入等方面之外,一个由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学者组成的团队认为,社交网络也是拉低存款率的重要原因。

这个研究结果对今天而言具有普适性,不仅是美国如此,中国其实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盛行消费主义。尤其是到了“双十一”、“双十二”等购物节,“剁手”和“买买买”就会成为热门词汇。而在这些现象的背后,互联网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直接的影响可能来自于社交网站。人的本质就是群居动物,社交更是必要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自然就会生出与旁人的比较之心,当身边的人都在消费,我们就会认为自己也应该花钱。当我们看到别人花钱,就很容易在跟风攀比的心理驱动之下消费,而且还会以“自我欺骗”的方式,与比自己更能花钱的人作比较,让自己的消费行为更加心安理得。

如今社交网络中营销的病毒式传播其实就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当然,在这种传播中,也不乏新鲜有趣的产品与内容,这就更鼓励了人们分享这些倾向消费的内容。

从宏观来看,经济的发展给了人们更多的消费动力,中国从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积累下来的存钱习惯转变为“消费主义”,并且影响力日益扩大。其中互联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由此衍生出了许多与消费相关的新理念。

“粉丝经济”就是极为典型的例子。从2015年“超级女声”开始,粉丝的力量受到关注,在强大的聚合力和消费力之下,粉丝成为媒体关注的点,同时也成为了商家“追捧”的对象,粉丝经济成为热潮。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崛起,粉丝不必再靠传统媒体获取偶像的信息,而是凭借社交网络掌握主动权,建立社区、组织线下活动、购买偶像代言产品等。

这对于商家来说,是一个绝好的契机。根据粉丝的喜好,为其定制各种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是商品,还包括了许多方面,比如影视作品《小时代》就是这种量身订造的典型,剧情演技毫无优点可言,但票房仍然令人瞠目结舌,这就是粉丝经济的力量。

此外,这种效应不局限于粉丝群体,品牌通过网络的营销和传播技巧也同样可以达到这种效果。最近的例子就是星巴克的“猫爪杯”。其实猫爪杯火的一塌糊涂,除了星巴克本身的品牌效应,也与营销套路不无关系。各种网红博主在视频中大力推荐,黄牛自导自演的为抢杯子大打出手的闹剧,与此前的网红店雇人排队、营销号大力宣传如出一辙。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并非不知道这些套路,却还是心甘情愿地“被套路”。其实我们的许多消费行为都是“冲动消费”,总是被网红和朋友圈“种草”,再加上“花呗”、“白条”等各种鼓励超前消费的工具,总是给我们一种不用花钱的错觉,于是我们总是心血来潮买了好多东西,最后却发现都用不上。

在互联网中,人的欲望总是被鼓动与放大,即使我们需要这种消费的冲动来缓解压力得到满足,但也要有所节制,不然这就会成为一个我们在互联网时代无可逃避的循环。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标签
粉丝经济

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

信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