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IT业界 >  正文

“出圈”家电,“入坑”医疗,美的是善舞还是乱舞?

 2021-02-19 19:22  来源: 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推荐】海外独服/站群服务器/高防

“美的必须加速重构自己,没有第二选择。”方洪波抛出此言的18天后,美的集团(000333.SZ)便与江苏鱼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万东医疗(600055.SH)二股东俞熔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受让万东医疗约1.573亿股无限售流通股股份。

尽管此前,美的集团2017年就曾与广药集团合作,在医用机器人与医疗器械开发等业务领域合作;也在2020年与佛山顺德区政府签下协议,投资新建一家非营利性国际医院,但这些都不过是为美的集团踏入医疗领域做铺垫而已。

2021年2月3日,开出22.97亿元价码欲换得万东医疗控股权被普遍认为是美的集团涉足医疗产业的真正发端。恰是在辛丑牛年立春之日发布消息,方洪波治下的美的集团似乎也在昭示其春播之意。

要知道,在2020年美的集团推动的战略再升级中,“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被提升为其核心战略,美的也不过在当年投入了20亿元。

从2012年至今,这家52年历史的家电制造业企业,累计投入超百亿元的数字化转型一直是作为其最重要的一个宣传点在传播。

然而,仅仅投建非盈利性国际医院的百亿预算和一把梭哈拿下万东医疗的控股权,足见这一波“出圈”家电,“入坑”医疗,方洪波出手有多果决,美的投入有多雄厚。

但问题是,在白电领域已经验证成功和伟大的美的,真的能在另一个万亿级市场中再度成就自己吗?

外行和内行

溢价43%去控股一家上市公司,是方洪波豪横还是万东医疗原本就是块被低估的资产?

按照万东医疗披露的公告,美的集团受让万东医疗1.573亿股的价格为14.6元/股,而协议签署前一交易日,也就是2月1日万东医疗的收盘价格仅为10.21元/股。

事实上,2月1日当日万东医疗的股票是以涨停板报收,这也引起了普通投资者的大面积质疑,质疑公司有提前走漏上述股权交易信息的可能。而若以当日开盘价9.29元/股计算,美的集团拿下万东医疗控股权的溢价甚至高达57%。

如果从绝对价格来看,近半年多时间以来,交易协议签订时万东医疗的股价确实处于相对低位,但从更长的周期来看,其股价自2015-2016形成历史高点后,就再未启动成长型公司应有的行情来。

再来看看美的集团的两个股权转让的交易方:万东医疗的控股股东江苏鱼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自然人股东俞熔。

而江苏鱼跃科技的实际控制人是吴光明,其在万东医疗股东列表中也以自然人身份持有公司381.6万股,加上以江苏鱼跃科技法人股东持有的1.45亿股,截止2020年三季度末,吴光明实际坐拥万东医疗近1.5亿股。

实际上,吴光明是2015年从华润手中接过万东医疗的上市公司控股权的,其实际上是另一家医疗器械领域赫赫有名的上市公司鱼跃医疗(002223.SZ)的实控人。其还一度涉足云南白药(000538.SZ)、花王股份(603007.SH)等6家A股上市公司。

2018年7月间,因内幕交易花王股份和短线炒作万东医疗、鱼跃医疗,证监会对吴光明开出千万级的罚单。此时,投资者才恍然看到吴光明的“鱼跃系”在资本市场的各种动作。

而就在万东医疗公告“控股股东筹划控股权变更”的提示性公告前的2天前,1月30日公司披露另一持股万东医疗18.34%的大股东俞熔通过“集中竞价”累计减持360万股,同时以“协议转让”的方式转出其持有的2704.1万股,也就是5%的股份。

与吴光明背景类似,俞熔是体检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美年健康(002044.SZ)和天亿投资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常年深耕医疗健康产业投资领域,美年俞熔的名号并不亚于吴光明。

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具体协议,美的集团受让鱼跃科技和吴光明的1.3亿股,占比万东医疗的24.09%,再加上俞熔出让的5%,美的集团将以29.09%的持股比“接盘”万东医疗。

相比吴光明和俞熔这种医疗资本圈的“老炮”,方洪波和美的就完全是“外行”了,而这笔万东医疗控股权的交易,这内行与外行的一退一进,值得玩味许久。

幻想与真相

豪横的收购万东医疗,方洪波或许就是要展现“重构”美的的决心,只是这一脚跨界总让人有种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的担心。

按照官方的标准说法,美的集团“希望藉由本次交易助力上市公司抓住‘国产替代’的历史机遇,通过进一步在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先提取这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国产替代、医疗资源下沉。

的确,医疗器械领域的国产替代进口设备早已推行多年,在监护、超声等医疗设备以及高值耗材等领域,国产化率其实已经很高,开始进入国内企业行业整合的阶段。而这些领域里,带量采购等政策面也对相关企业的产品价格调控影响更大。

而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优质医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北上广,基层医疗资源匮乏,也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行业层面,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是大势所趋,企业层面将医疗设备输入基层医院也早已是必争之地。

再来看看美的集团正式进军医疗产业,具体而言是进入医疗器械领域的手中资产万东医疗。按照公司简介,万东医疗是致力于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齿科诊断和治疗设备等开发、生产与销售,是国内主要的医疗器械厂商。

尤其是在医用X射线机行业,万东医疗可称龙头企业;在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凭借其技术和市场基础,公司凭借旗下“万里云”平台也成为行业领先的企业之一。

但实际上呢,医用X射线机行业国产替代率已然较高,并成为红海一片,市场增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而医疗影像领域也因为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产生了与传统影像设备完全不同的发展逻辑,四面八方的介入者纷至沓来,技术巨头、资本巨头扎堆。

就万东医疗这家1997年就进入资本市场的公司而言,23年时间混得不过70亿元的总市值,可谓惨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上市后,其控股股东的频频易主。

至美的集团成为其控股股东,万东医疗就像一辆“九手奥拓”一样,虽然也有过阶段性的辉煌,但终究这“爸爸”多了就不太容易有个一致性的、超长周期的战略统筹和稳定的发展状态。

以至于眼见器械巨头迈瑞医疗(300760.SZ)风光无限好,成为行业的“核心资产”,眼见科创板的同类公司各个市值高企,万东医疗却总像是停留在了N年前一样。

实际上,如果从2015年吴光明接手华润控股万东医疗看,公司的营收利润增长的确比之前要稳定了许多,但总体发展速度却是慢于行业板块的。

2015-2019年的财报显示,万东总营收从当年的8.18亿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9.82亿元,五年时间营收规模仍未突破10亿元,增速也从未突破10%。

2020年受行业整体刺激性影响,万东医疗前三季度营收规模也仅为7.36亿元。在同类可比的84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中,万东医疗的营收规模和净利润均排在46位。

不过,在吴光明控股的这五年多时间里,相比营收规模和增速,万东医疗的盈利能力确实有明显的提升。

但最终,吴光明也不过是把万东医疗“当猪养、当猪卖”,并没有死心塌地的将万东医疗持续做大。接下来,毫无医疗行业资产运营经验的美的集团,能把这块资产带向新的高度吗?

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似乎对方洪波并没有什么信心,除了借机短炒一把,万东医疗要走出“核心资产”型上市公司的行情,短期之内几乎不可能。

甚至于,能否守住万东医疗过去五年温和成长的曲线,一切也未可知。

善舞与乱舞

控股万东医疗是长袖善舞还是长袖乱舞?

当然不能贸然下断论,但至少外界很难看清楚这笔收购与美的集团现有业务能够形成什么样的协同效应,或者是业务互补。

一年前,方洪波同样干净利落的拿下上市公司合康新能(300048.SZ),而后在去年12月间控股菱王电梯,美的集团的这两笔“跨界”收购至少很清晰地是在To B领域进行多元化的业务拓张,收购资产也能与美的集团旗下的暖通楼宇形成互补。

包括美的集团机电事业群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及在电机、电控和压缩机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产品,产品线涉及电机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和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等等,在此前美的多少是有底层的技术积累的。

也因此,看家电、暖通、芯片、机器人与自动化、金融、模具、电机、压缩机、照明、电梯、智慧建筑解决方案、软件、物流等等如此庞杂的业务范围,以及对应7000亿元的公司市值,看起来也已然协调。

毕竟,无论To C还是To B,美的未来发展的核心是在工业互联网上。可对万东医疗的控股,要如何找其关联性呢?这是投资者看不明白的地方。

未来企业竞争需要靠不断的技术升级驱动,说到底比拼的是各厂商的研发和技术底蕴。美的入主万东医疗应该可以保障其在这一方面的资本投入,但是在技术方向上,美的能为万东提供的支撑恐怕就趋近与无了。

实际上,美的集团更为看重的是万东医疗的医学影像大数据云平台。毕竟美的集团这些年将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二者似乎是有可能产生关联性的。

另外,美的智能家居生态圈中,如果融合万东医疗的医学影像业务,让智能家电产生的数据与远程会诊、家庭医生等形成新商业模式,那也是相当美如画的。

然而,无论是X射线机还是医学影像乃至远程医疗,医疗领域与家电行业的硬件环境有着截然不同的应用逻辑。

美的白电是直接To C的,但万东的大部分设备是To B而服务C端的,而这中间上游厂商与B端医疗服务机构与C端用户的关系链可远比家电使用、维修、售后复杂的多。

无论是服务基层医疗的B端、C端还是开创美好的智慧家居里的家庭医生模式,美的需要突破的也远不止于产品和服务本身,还有医疗行业特殊的规律与规则,市场供需与支付形成的三端关系。

万东医疗从产品到服务的整套逻辑,亦与目前美的集团的工业互联网方向有着迥异的区隔,并不那么容易实现业务或者研发制造关联。即便万东在医用X射线机领域成为绝对龙头,也很难在高速增长的工业X射线机领域能掀起风浪。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级品牌,海尔集团进入医疗健康领域则显得相当“顺利成章”很多。

在2019年7月,海尔金控收购上市公司星普医科,更名为盈康生命(300143.SZ),并形成其的生态品牌之前,海尔金控早就有了布局大健康产业的明确思路,而其本身也常年在做国内基层医疗的租赁生意。

从设立医疗产业基金,到收购各种康复医院等医疗服务终端,再到启动海尔细胞谷项目,花了三四年时间海尔介入医疗健康产业采取了“围点打桩”的策略,而盈康生命则是“围点”的落子。

而其孵化的另一家医疗产业上市公司海尔生物(688139.SH),专攻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这个细分领域,实际上与海尔起家的冰箱制造可谓是延伸和传承的。

时至今日,海尔金控所拥有的2家上市公司,16家医院和100万用户,以及海尔国际细胞库、盈康生殖等品牌所形成的医疗健康生态圈,有场景、有用户、有品牌,更有清晰的发展逻辑。

“过去的成*则需要全面迭代”,方洪波的“全面迭代”在万东医疗的控股权交易上怎么看都是如此激突。诚然,未来的竞争无法完全依赖过去的经验,但既然是“迭代”好歹也要找到长期战略的逻辑关联吧?

或许是时间未到,还看不出美的进军医疗健康产业的逻辑;或许拿下万东医疗也只是方洪波的一笔进退皆可的财务性投资。

无论如何,投资者会先行做出判断和选择。

后记

方洪波说:“过去的成*则需求全面迭代,不仅要重构,而且要剧烈重构……美的站在大时代转折点,必须重新定义自己,以加速的步伐重构自己。”其实,这话里面仍然有着英雄视角的理想和浪漫,少了一些血淋淋的残酷。

不用怀疑方洪波重构美的的决心和美的迭代的进取心。对于一个3000亿营收,7000亿市值的巨兽来说,大而不僵、大而不倒、大而不死,是最大的命题。这也是在2021年开年,方洪波主导美的再次升级战略主轴、业务架构重新布局的缘故。

预言2020年会成为企业生死的分水岭的方洪波,又是否可以用不断的“出圈”、“跨界”来完成美的的蜕变?这种激烈的方式又是否能让企业内部真正形成战略共识和行为共识?

何享健将美的权杖递给方洪波时,是中国民营企业从家族企业向经理人制度过渡的经典案例,但而今是群智群力驱动企业成长的创业创新时代。无论是在工业互联网还是在医疗健康产业,美的未来的成功取决于其变革的雄心,更取决于成熟的再创业心态。

一个人改变一个行业的时代,正在过去。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文章

  • 业绩持续改善,美的集团行稳致远

    五一前夕,白电巨头美的集团发布了2022年年报及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在过去并不顺利的一年里,美的集团各大业务依然在迎风起航,市场地位十分稳固。家电板块中,美的包括家用空调、台式泛微波、台式烤箱、电暖器、电磁炉、电热水壶等多个品类产品在国内线上与线下的市场份额均位列行业第一。美的B端业务

    标签:
    美的集团
  • 剑指储能热管理市场,美的集团有何谋虑?

    储能电池热管理是保障储能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技术,也是储能领域的一大痛点。近日,美的集团旗下的事业部之一美的楼宇科技,在上海制冷展上发布了其首个储能液冷解决方案,进入大型储能电池热管理领域。该解决方案采用液冷技术路线,具有高效、节能、安全、可靠等优势,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场景和极端环境,为锂电

    标签:
    美的集团
  • 独辟蹊径,平安健康的战略深化成果浮出水面

    两会刚刚落幕,但重点议题依然余音绕梁。其中,大健康、互联网医疗等行业依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中更特别提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议题。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提升满足人民医疗健康需求的能力,需要多方协作。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均应把握合适站位。其中,企业端

    标签:
    互联网医疗
  • 对话美的孟涛:坚定践行“数智融合”战略,智慧建筑领域大有可为

    随着《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稳步推进,楼宇数字化、零碳化成为了建筑领域的舆论热点。与此同时,去年中国的建筑行业也出现了一个热词“TRUE”,这个词起源来自于一场楼宇科技领域的数字化峰会——楼宇科技TRUE大会。2023年2月23-24日,第二届楼宇科技TRUE大会将在上海举行。与第一届盛会相比,

    标签:
    美的集团
  • 引入汇丰完成C+轮融资,镁信健康有何资本“魅力”?

    近日,上海镁信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镁信健康”)宣布完成C+轮融资,引入汇丰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镁信健康近两年是资本市场货真价实的“香饽饽”,2021年,完成B轮和C轮两轮融资,融资金额合计超30亿。镁信健康的融资除了融资规模大、融资速度快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投资方均为博裕资本、上海生物

    标签:
    互联网医疗

热门排行

信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