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业头条
  2. 创业故事
  3. 正文

360老周的第二炮 温柔的戳中了创业者的心底痛点

 2015-12-10 17:16  来源: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推荐】海外独服/站群服务器/高防

在12月8日创业家社群大会上,360老周本来想学任志强的《大炮有约》放上三炮,最后因为时间关系放了两炮。虽然只有两炮,但这两声响亮的炮声的余音,到此还在国家会议中心的会议厅里绕梁不绝,振聋发聩。

老周的第一炮,送给了一篇名为《穷人不能创业》的文章及作者,引案例讲道理深恶痛绝的反驳了作者的观点,这样的文章着实害人不浅。第二炮,送给了所谓的投资寒冬下的创业者,很多地方都是一针见血,着实点到了创业者的心底痛处,虽然这一炮也是分量十足但相对温和了许多,倒是不至于撕下创业者的最后底裤,这足以证明老周对创业者们还是充满了爱的。

我这一篇,也是创业家社群大会上老周的分享实录。但我不学其他文章或是断章取义,或是仅作标题党。之所以将这篇文章整理出来,因为我跟老周的一样也是对创业者充满了爱的,真心怕创业者被各种因素反复的忽悠。走弯路事小,若是当真误入歧途,就难以挽回了。

闲话少说,各位看官还是看下面老周对创业者们满满的爱吧。

我想对创业者泼点冷水,最近看了一个叫作YC的创业项目。YC的创业者实战出身,他说他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CEO,正在接近客户,运作市场。在这两件事方面,创业者一定不能假守他人,一定要亲力亲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握最真实来自一线的信息,你才能做出判断。所以,我觉得创业者确实应该定期花点儿时间去想一想自己的项目。但实际上,有时候你想半天也想不出来,还不如更踏踏实实的把握现在,通过勤奋的工作,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为你下一步发展做出正确判断打下基础。

再一个,最近很多人说到了投资寒冬,说投资的冬天又来了。其实我倒没觉得,不好的项目最终都会漏馅的,台风没有了猪都会摔死的。所以,今天我依然觉得,比如最近一些有技术含量的、真正创新的项目,依然是受投资人追捧的热潮。

但是我也在反思,有这种资本泡沫的时候,很多人就把责任推到了政府身上,说中关村的咖啡大街的咖啡凉了,还推到邓锋这样的VC身上,说他原来说要投的,怎么就不投了呢?所以,我要对创业者提出几点建议,这也是这半年来很多创业者让我觉得比较困惑的地方。

第一,创业者要不忘初心,中国创业者缺的是价值观

首先,我觉得是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一直说今天中国不缺创新的人,也有很多钱,但中国能不能出现美国硅谷那样的全世界真正的创新中心?我觉得外在条件都具备,唯一缺的是价值观。就是我们到底为什么创业?如果创业者天天讨论谁更有钱,谁的身家更高,谁的市值更高,以这个来论,这种三观对创业者的创新是不支持的。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媒体天天渲染创业英雄,不谈他们的产品,不谈他们总结的经验教训,谁融到资谁就是英雄,谁融到的价值高谁就牛逼。大家都比谁拿多了多少钱,马上就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包括对公司的评价,也都脱离了产品,都在谈融资,我觉得这是个错误的价值观。我一直觉得融资是个手段,只是一瞬间的数字,如果你的企业融资成功了就算成功了,今天我觉得很多人就成功了。

所以,不忘初心,创业者拿到了钱,能在市场上活下去了,还要把心思放在做产品上。

本来有一家企业我很推崇,不忘初心,他们也许能把手机做的非常好,而且他们的营销创新也做的非常好。但自打他们给了自己一个很高融资额之后,就背上了很重的包袱,变成了资本的奴隶。从旅行箱到旅行包,反正什么都做,所以就给了华为巨大的机会。所以,即便这么伟大牛逼的企业,背上了资本的包袱以后,很多动作、决策都是要变形的。

别说各位是创业型企业,就是今天很大的企业,江南春也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完全掉到估值融资数目来评价,就会忽略你的初心。我一直讲不忘初心,任何企业的成功还是要通过产品解决用户的问题。尤其是初创公司,你的第一步,甚至没有商业模式,我们都可以投你,但你没有产品,肯定是没法往前走的。

所以,这是我第一个建议。我觉得,最近媒体上的宣传把大家渲染的太多了,以至于大家现在都在比融资,王冉上次也说了,为什么比融资啊?其实还是虚荣心。

第二,创业者要在创业热潮中冷静下来,做自己的思考

一个创业者如果完全闷头在家里,当然他就没有交流的机会,可能是在重复走别的创业者走过的错误道路。包括孵化器与加速器,美国现在跟中国一样,有无数多的创业盛会,后来我就发现有点儿变味了,很多创业者都没挣到钱,像这种创业辅导机构都挣到钱了。

创业家还算不错的,因为牛文文自己也是优秀的创业者,而且确实黑马会这几年还是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还有很多类似的、原来做传销的、做大众培训的,都在教大家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这种创业会多到什么程度?每天只要你愿意,大概一天在北上广深这几个地区,一天创业者什么事儿都不干,参加四五个会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很多创业者事情还没有做一点,就直接到各种会上直接宣讲成功经验。事情还没有做成,就开始宣讲自己创立的这个O2O的模式那个创新的模式。我觉得有点儿过,作为一个创业者,适度的交流是可以的,但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你的团队及用户在一起。

扪心自问,这样听一听交流一下,就能真正解决你创业的很多问题吗?我觉得不能,最重要的是想着你自己的产品该怎么做。而且,很多创业者在开这个会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错觉:今天到会场的有多少人?也不过就几千人,加上场外的有几万人,你一上台掌声雷动,你马上以为自己就是人之骄子,成了万众瞩目的中心了。其实,就算把这几万人都发展成你的用户又怎么样呢?跟中国的几亿用户相比,这只是万分之一。

所以,创业的热潮越热,反而自己要能够冷静下来,与热潮保持适度的距离。在听别人讲完之后,要有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的思考,要有点儿定力,不能只听讲的这些东西就去做。这叫东施效颦,弄不好就是邯郸学步。

第三,创业者不要盲目 不要试图通过“免费+倒贴”做到一切

我最近在研究O2O,很多O2OD模式开始我也看不懂,因为用常识做判断是有问题的。比如,我们希望通过补贴,都不是免费了,我讲了这么多年的免费,他们现在青出于蓝胜于蓝,不只是免费还有补贴。不是说用户至上吗?我就上门洗车、上*、上门做饭。我觉得大家有点儿误解,讲用户至上,是说你要去研究用户的行为和习惯,我一直认为教育用户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而教育用户的习惯,顺势而为是产品比较成功的关键。

在手机和电脑里面,我们做一个软件,因为对用户来说这意味着他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他必定认为这是个新东西。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软件里面做个修改,还能引导用户。但你做生活服务和互联网相结合的时候,用户在生活服务方面,都不是小白,他一定是个成熟的用户,他一定会有他日常生活的习惯。

所以,虽然你打着用户至上的旗号,其实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却完全违背了用户的常识。那么,这种做法就不是用户至上的思维,实际表明你是在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用户。比如说,最早上门洗车的案子我见了不少,虽然我也不太懂车,但你觉得它真的是你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吗?你真的觉得上门去带块破抹布到他们家把车擦一擦,用户就有很好的体验吗?实际上,很多模式并不适合用Uber的模式去延展。

免费,之所以在互联网里成为一种战略,那是因为我的成本是固定的,越多的人用,我的边际成本会趋近于零,这样免费才能成为一种战略。所以,微信、360安全软件、搜索可以免费。但是当你在现实生活中做所谓O2O的时候,无论是送电影票还是给人送早餐,还是上门提供“大保健”服务,你服务的人越多成本就越高,甚至你要考虑这个人上门的成本、交通的成本、物流的成本。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免费只能成为一种战术,不能成为一种战略,免费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因为长期免费下去,用户随着成本的增加,就无法控制,就违背了商业常识。

所以,很多人把互联网的免费盲目的扩大化。第一,是想通过免费+倒贴,养成一个用户从来不会养成的习惯,这有可能不成功;第二,想通过免费把对手*,然后再改收费,我告诉你,中国的用户一旦吃了免费的午餐,再回头是很难的。

这种过于激进的模式,就带来了大家感受到的泡沫。所以,资本寒冬的泡沫是什么?就是大家太急于求成了,大家希望把十年干成的事恨不得在十个月干成,再加上资本的压力和诱惑、绑架,就使得你很多动作变形。

但这对VC来说很简单,比如沈南鹏前两天突然讲的就跟原来不一样了:第一,他说他们已经一年没有投O2O了;第二,他要开始投高科技公司了。所以,VC转型比你们转型的要快,风向不好他马上就不投这个领域。

最后,谁在收拾这个烂摊子呢?还是创业者。所以互联网思维没有错,但不能盲目用在任何领域。

【王吉伟,传统企业走出的自媒体人,专栏作者,评论人。关注电商、O2O、企业转型、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 微信:mcjave,微信公号:王吉伟】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文章

  • 华为宁可赔掉10个亿,也要辞退这7000名老员工

    任正非曾说:华为宁可赔掉10个亿,也要辞退这7000名老员工,而且年龄大多在34岁以上。到底怎么回事?2019年,华为7000多名工作满8年的老员工,相继向华为公司提交请辞自愿离职,辞职后的老员工需要重新竞聘才能上岗。任正非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狼性精神不能灭!

    标签:
    华为
  • 创业35年,黄光裕依然是他

    黄光裕也在进化。除了高举高打的早年风格之外,他似乎也变得更具策略性。例如,他开始与先前的竞争对手走到一起,甚至包括零售后起新秀,他试图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方式为国美提速。

    标签:
    黄光裕
  • 联拓宝实力服务商曹金龙,如何做到日激活266台设备

    联拓宝是一款专为支付人打造的支付管理平台,随着平台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合作伙伴,为此我们专门推出“实力派”频道,为你介绍成功合作伙伴的心路历程,他们曾经也是普通人,结缘支付,通过一些思路和方法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相信你能从他们的故事中受益。

    标签:
    移动支付
  • 上市连续12季高增长的秘密|多肽链对话1药网于刚

    国内增速常年维持在100%左右的互联网企业很少,而在这其中,能不囿于巨头围堵之困境、靠独立新打法而实现连续高增长的互联网医药健康企业,更是少之又少。然而,不走寻常路的1药网(Nasdaq:YI)做到了。

    标签:
    互联网医疗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