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全球巡回举办的大型云技术盛会,AWS技术峰会2019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作为国内“首家IC上云”AI企业,嘉楠科技技术副总裁吴敬杰首次对外讲述如何在云端进行AI芯片开发。
进入2019AI芯片厂商开始不断纵深发展,其中除了市场、资本纵深的变化,引发AI芯片行业的格局变动,技术研发的纵深发展更是让AI芯片厂商开始全面比拼“内功心法”,整个市场平均水平不断上升。
上图:嘉楠科技技术副总裁吴敬杰演讲
从研发角度看,作为依托于传统IC开发而发展起来的AI芯片开发,依然与传统IC开发环境紧密相连,但是随着市场实景落地需要的变大,AI芯片无论是开发需求、研发方向,甚至是技术应用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时间,如何用最短的开发周期,最可控的成本,获得最有适于实景需求的AI芯片成为AI芯片厂商难以逾越的门槛。
经典IC开发环境下痛苦的AI芯片研发
在传统的IC开发环境里,典型的计算类型IC开发流程大致分为逻辑设计、仿真验证、自定义单元设计、物理设计、GDS out等七大流程,而这些流程如果全部完成,几乎每一个IC开发团队都会面临EDA峰值性能需求难以被满足,深工艺数据迁移的消耗成本,多项目并行发生的资源抢夺,非本地办公带来的效率影响,以及每一家AI芯片厂商无比担心的成本、安全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AI芯片的研发、开发周期进程,甚至会导致AI芯片的量产无法形成。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AI芯片初创公司虽然自称可以自造芯片,但是依然无法量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那么面临这样的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云计算厂商AWS通过与AI芯片厂商的联手,展现了AI芯片开发如何进行云端配合,让众人看到AI芯片开发的新可能。
上图:嘉楠科技现场展示AI芯片实景应用
国内首家“IC上云”企业
作为国内首家“IC上云”的企业,嘉楠科技无疑是AWS通过云端解决IC开发的最经典代表,这家AI企业从2013年推出110nm HPC处理器开始,2015年就早已实现28nm芯片量产。2018年更是实现了全球首个7nm芯片的研发成果,并成功推出RISC-V AI芯片勘智K210(KENDRYTE K210),目前已经在智能安防、无感门禁、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能耗、新零售以及智慧农业等领域推出解决方案和落地应用。
从2013年公司成立至今,嘉楠科技的产品迭代研发的更新速度与量产能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而其背后的核心武器就是对先进研发工具的利用,此次“IC上云”更是有可能带来全新的突破。
嘉楠科技技术副总裁吴敬杰在本次峰会上介绍,通过与AWS云端的配合,在云上进行IC开发,首先解决的就是峰值资源需求的场景需要。
嘉楠科技通过Jenkins 对接AWS的API, 在有新代码提交时启用AWS的Spot Instance, 在余量不足时启用On demand的EC2 Instance。而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自采设备造成的大量闲置运维成本,更是可以第一时间解决昂贵的CPU密集峰值需求。
另外,由于云上IC开发的易构建特性,可以让嘉楠科技在几分钟内在云上构建符合需求的网络,让企业更加专注于业务本身。除此之外,诸如AI客户开发环境,远程虚拟桌面,AI IDE,内部的云端训练资源,无一不可在云上解决。
吴敬杰表示,IC上云在安全和成本上,其实更加值得AI芯片企业关注。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用户安全、网络安全、存储安全还是密匙安全,目前嘉楠科技都已经做到了自控、可控、严谨的加密安全方式。
当然对于成本方面,吴敬杰也表示目前随着云端应用的深入和优化,已经可以做到与传统IC开发成本持平的基础上,拥有更多、更丰富的计算资源的优势。
IC设计上云成为未来新趋势
众所周知,在AI芯片这一上游领域,除了以GPU、FPGA等被少数巨头把持,以ASIC为代表的AI芯片厂商越来越多,而资本、市场纵深的探索,无不依托芯片研发、技术为基础,然而实景落地的需求,让AI芯片的热度传导到应用领域,以应用为出发点的“逆向开发”需求越来越明显,这对AI芯片厂商的反应速度、开发周期、成本控制、差异化等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
作为国内首家IC上云的企业,嘉楠科技展现了未来AI芯片的一种开发趋势,但同时也彰显了目前AI芯片的竞争加剧的现状。无论是想赢得客户,还是提供优势服务,甚至是构建生态,利用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已经成为AI商业化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后疫情时期随着人们居家时间增多,家突破原有的居住功能,承载了更多社交属性。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悦己体验,希望家居空间更具设计感和个性化。例如,社交平台中分享的家装设计、网红出租房改造方案无不让用户们心向往之。
在近日闭幕的2022北京智源大会上,昆仑芯科技芯片研发总监漆维受邀参与“芯片前沿技术”专题论坛。围绕当前学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产业落地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挑战,漆维与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杜克大学
前沿硬科技创业不是开科研机构,生存是第一要务,产品落地是王道。事重要,人更重要。这是后摩智能创始人兼CEO吴强创业一年多以来,最深刻的感悟之一。这家公司从2020年底开始创办,瞄准了AI技术广泛应用下,最核心的大算力芯片。
WAVESUMMIT2022深度学习开发者峰会上周圆满落幕,来自产学研界的专家学者和资深AI工程师在七大平行论坛带来了精彩的技术分享。本次峰会专设【智能硬核生态共创】平行论坛,昆仑芯科技生物计算研发总监郑焕鑫受邀参会,并进行“昆仑芯×飞桨:共创智能计算‘芯’生态”的主题演讲。
文/道哥美国设计软件公司Figma近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即上演“狂飙”行情——发行价定每股33美元,开盘报价85美元,较发行价翻倍。首日收报115.50美元,较发行价大涨约250%,市值飙升至近670亿美元,创下近30年来同等规模美股IPO的最大单日涨幅纪录。然而,随着短线资金获利了结,
8月16日,卢松松非常荣幸的成为了一名《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观众。这是一场超酷的机器人运动会,也是人类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奥运会,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会参加500多个比赛项目。看了一天的比赛,晚上就回来写文章,编辑短视频。先说感悟:(1)这是人类首次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运动会,史无前
文/一灯来源/节点财经在当前无人敢缺席的AI军备竞赛中,巨头们一面为巨额的资本支出焦虑,一面又向市场勾勒着未来的宏伟蓝图。在各家动辄千亿级投入的背景下,市场迫切需要一份关于AI回报价值的有力证明。而腾讯,率先给出了答卷。8月13日,腾讯控股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尽管资本开支同比剧增119%,达
文/二风来源/节点财经2025年的硅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上演。这场战争的核心武器不是代码或芯片,而是人——那些全球仅有数千名、能够构建未来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的顶尖大脑。在这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Meta及其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正扮演着最具侵略性的
Manus撕开一道真相
文/八真来源/节点财经具身智能赛道,谁最有可能拔得A股资本市场的头筹?答案大概率是诞生刚刚两年,由华为"天才少年"、B站百万粉丝科技UP主稚晖君(彭志辉)创立的智元机器人。近期,从事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上纬新材(688585.SH)丢出重磅炸弹,宣布智元机器人及相关主体将通过收购其至少63.62%的股
文/道哥大举裁员、清空账号、国内IP无法访问——曾被誉为“中国AIAgent希望之星”的Manus,在估值飙至5亿美元的高光时刻“闪离”中国市场。近日,Manus“裁员、出走”的消息在媒体端大量发酵。消息称,Manus公司总部将由中国迁至新加坡,其国内团队也将大幅裁撤——原有120人规模团队除4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