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业头条
  2. 前沿领域
  3. 人工智能
  4. 正文

产业化横亘AI新基建大时代,王海峰为百度AI产业化落地举旗

 2020-08-06 20:24  来源: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阿里云优惠券 先领券再下单

新基建越往深处走,技术落地的重要性就越高,而这方面往往少不了政府和巨头企业的身影。最近几天由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太湖人才峰会就是如此。

这场全球20余位院士、700多个高校院所、世界500强企业的专家、高管代表参与的会议上,新基建自然而然成为重要话题,而诸如百度CTO王海峰“AI新基建加速产业智能化”此类演讲,又把新基建聚焦到了一个个垂直领域上。

毫无疑问,AI新基建面临比其他新基建更复杂的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匹配的挑战,而王海峰在演讲中展示百度打造的包括百度大脑、飞桨、智能云、芯片、数据中心等在内的新型AI技术基础设施,以及百度智能云推动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果,则事实上勾勒出一幅真正“产业化”的AI新基建图景。

一、产业化横亘AI新基建大时代,这不只是技术难题

当AI新基建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成为炽手可热的行业话题,我们看到的,有一直以AI立身的百度在蛰伏多年后,终于等来可能会让它实现突破式、超越式发展的契机,而除此之外,更有大量巨头级企业强化AI布局,试图“分一杯羹”。

不过,百度,在已有的技术和产业布局基础上,只要进一步深化就承接了AI新基建的机遇,而对其他缺乏深度产业布局的巨头平台而言,此时“跟进”,则还面临技术创新和布局的积累。

由此,在AI新基建领域,出现一种奇特的分野:

整个赛道巨头带队下的阵容越来越庞大,再加上大量新加入者涌现,大家开始不断“秀肌肉”,各种AI奖项拿个不停。

而跑得更快的百度在技术成就之外,越来越多开始讲起了自己的整体布局和产业落地,“技术领先”作为行业内默认的现实不再被百度常常挂在嘴上。

所以,尽管AI新基建如火如荼,人人都在宣称“布局AI”,所以,尽管AI新基建如火如荼,人人都在宣称“布局AI”,但真正走在产业落地这条路上的,可能只有百度等少数。

这个过程中,从产业布局到落地、甚至完全产业化,还存在两大难以逾越的隔阂:

一是AI难以适应独特的产业需求,这表现为新闯入者空有一个似乎面面俱到的AI技术布局,但这些技术真的要去适应不同场景诉求很困难,这是因为缺乏AI实战的平台(哪怕是巨头)无法具备需要长期积累的场景理解,短期内无法完成从技术到产业的跳跃。

二是AI的“产业化”本身不是一瞬间的事,它是一系列资源投入和价值实现反复磨合的结果,要理想的解决方案、要能够承载解决方案的软硬件、要随时与AI系统共同进步的高要求人才队伍进行跟踪维护……当我们谈论AI成功落地时,它就已经做了太多太多。

可以说,AI新基建大时代,在纷纷涌入的企业面前,“产业化”是难以翻越的大山。

二、百度祭出“四大杀手锏”?其实亦是“产业化”的多维度强化

自媒体“脑极体”在其行业评论《用AI牵引新基建,百度悄悄升级了四大杀手锏》中,梳理了百度在抢占AI新基建优势、释放技术价值时的“四大杀手锏”,包括自主可控的技术底座、开源开放的AI生态、3个“5”组成的基础设施升级、工业级AI的产业耦合等。

事实上,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百度这么多年在AI方面的积累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的布局深入,也在类似的四个方面推进其AI“产业化”的强化,打造业界“产业化”的AI新基建。

1、垂直场景的产业化:盯住产业耦合实现技术的价值

百度不久前发布了一份“百度AI新基建版图”,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能源、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阐述百度AI如何与新基建融合从而创造和发挥价值。

事实上,如果非要横向对比,就会发现这是百度AI“产业化”的典型表现——真正适应不同垂直场景对AI的特异性需求,从产业里找到适用AI技术的位置,严格以产业需求为“锚”,而不是像个别企业那样为了技术而技术。

百度大脑、飞桨、智能云、AI芯片、数据中心等新型AI技术基础设施固然让百度在AI技术上遥遥领先,但只有当它们俯下身到产业里,耦合到价值锚点,才能释放出新基建的落地价值,成为连接现实场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价值的AI技术,不再“高冷”地挂在天上炫耀自己的美丽。

2、可控的产业化:新基建特殊背景下,AI产业化有特殊前提

AI产业化隐含一个前提条件: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上,否则一旦外部有什么风吹草动,上游技术被卡了脖子,所谓产业化的成就可能就瞬间当然无存 ,我们经历过太多类似的新兴技术领域因为技术钳制而直接停止落地脚步的事情了。

尤其在新基建作为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将深度改变社会,AI落地的可控就更为重要。

而中国AI领先全球给了这种可控落地更好的条件:

百度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驾驶等多个AI领域都有着不会受制于人甚至掌握行业话语权的技术储备;

飞桨成为与Google TensorFlow争雄的深度学习开放平台,在“操作系统”上提前占领高地、培育属于自己的AI模型及AI应用生态;

甚至,在“缺芯”的普遍忧虑下,AI芯片“昆仑”、智能语音芯片“鸿鹄”等让人看到了AI新基建最重要的底层硬件保障。

3、持续的产业化:面向长远,AI新基建落地需要宏观体系的推动

当一个企业成为一家独大的领头羊时,其所做的事就不能仅仅考虑自己,还要帮助整个行业向前。

AI新基建实现更好的“产业化”,将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必须在多个方面进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产业落地是可持续且是不断加速的。 而领头羊百度,就不得不承担这个职责。

AI的三大要素,百度都在尝试推进。

数据上,百度计划未来5年在其山西数据标注基地培养5万名AI数据标注师,这势必带动整个数据标注产业的大发展,为AI技术的进步和落地源源不断输入“粮食”;

算力上,百度预计到2030年实现百度智能云服务器台数超过500万台,为百度的AI新基建注入扎实的算力基础,应对算力资源日趋紧张的行业现实;

算法上,百度提出在未来5年要培养500万AI人才,这些人才对推动AI算法的进步将起到直接的价值,但他们的意义又不仅仅在于算法,例如在落地层面帮助AI适应更复杂的产业场景需求,也需要经过特殊培养的人才队伍。

4、弹性的产业化:只有产业生态化的落地才能让AI更好地延展

智能经济在未来拥有无限可能,这意味着AI新基建的落地不是百度单一企业服务大量客户所能实现的,生态化才能保证AI落地始终有活力,有无限的可能。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百度大脑,“浓缩”百度长年的AI技术积累,语音、语义、图像、视频、知识图谱等,开放、推动大量开发者出产AI应用,快速在各个细分再细分的场景里落地AI,这显然超越了百度单一力量去开发大量的AI应用的玩法(从整个AI领域来看,这种做法仿佛倒是主流)。

此外,在各个产业,百度AI往往都会找到特定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基建产业应用,带来更多样化的资源支撑。

AI新基建的“路”由此快速铺设到了需要它的地方,产业智能化的“加速键”被AI新基建按下后,落地速度究竟有多快甚至都不再被限定,因为提供动力的不再只有百度。

三、AI新基建,“产业化”本身就是“最强的壁垒”?

新基建自带使命,即提升社会的生产效率,推动各行各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变,最终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的“国运大计”,并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彻底解决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问题。

这意味着,AI一旦与新基建的联系,就必须自带落地的属性,必须完成从技术到产业价值的转变,能够从产业、从社会生活角度体现出价值。

因此,某种程度上,没有真正产业化的AI是不能称自己为“AI新基建”的,只能说在业务线上布局了AI罢了,尚未进入AI新基建阶段,没有也无法从现实角度推动产业和社会的进步。从这个角度看,虽然大家都抢着说自己在搞“AI新基建”,但真正符合这个概念的,只有强调落地的百度等少数玩家。

不落地、不实战的“AI新基建”,可能都是伪命题。

更进一步看,正因为“AI新基建”默认带有的实战落地属性,意味着百度这样注重产业落地的AI企业并非只是承接了新基建红利这么简单,它们也在反过来成为时代的建设者,以落地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附带实现商业价值。

所以,如果说AI新基建的行业竞争有什么壁垒的话,“产业化”一定排在最显著的位置,谁能实现“产业化”,谁就拥有了“最强的壁垒”。

总而言之,AI新基建已经到了真刀真枪上阵的时期,“产业化”成为不同“派系”的分水岭,在它的一侧是不断强化产业落地并在多个维度保证落地价值的百度,另一侧则是趁着风起入场的大量玩家。无论如何,更多的玩家加入对AI与AI新基建都是好事,只不过行业梯队已经被早早划定了,第一梯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只有一个玩家。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标签
ai技术
百度ai

相关文章

  • 汇聚中国AI顶尖力量 云天励飞参与华为AI大模型联合创新

    2023年7月6日,第六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在上海开幕,“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本届大会的备受瞩目的话题,据悉,在昇腾AI大模型的创新研发中,华为联手26家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了一支协同创新的“AI明星队”,云天励飞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杰出代表,和互联网大厂、运营商、科研院所等优秀团队

    标签:
    ai技术
  • 用友大易:迈入AI招聘2.0时代,让人力资源回归本质

    这几个月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展现出的能力令世界惊叹。自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掀起了一波AI浪潮后,AI仿佛已经沉寂了很久,ChatGPT的横空出世就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让AI这个名词重回C位。过去在AI1.0时代,主要通过训练模型来实现图像识别、声音识别、语言处理等特

    标签:
    ai技术
  • 新发布的PaaS2.0,能否助力涂鸦智能再起飞?

    文:互联网江湖作者:志刚2023年的IoT需要一个新故事。6月29日,涂鸦智能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企业级战略PaaS2.0,希望通过一个平台+四大开发服务,建立起IoT生态。对于这场发布会,市场的态度是积极的。美东时间6月29日收盘,涂鸦智能美股股价上涨5.6%,来到1.87美元/股。近日股价稳定

    标签:
    ai技术
  • 大模型难掩AI制药的悲伤:越过山丘,无人等候

    美团曾经的二号人物王慧文对标OpenAI的创业项目光年之外,以20亿卖给美团,再度引发市场对大模型的热议。

    标签:
    ai技术
  • 拾起王慧文的AI梦,美团冲向“光年之外”?

    2020年底,王慧文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时,外界本以为这位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而持续创业20年的人物即将告别创业舞台。但是,一个曾经多次创业,正值壮年的互联网老将心中的创业热情是难以熄灭的。

    标签:
    ai技术
  • 苹果AI掉队?现在唱衰或许还为时过早

    苹果还没从WWDC25的“群嘲”中走出,又迎来了一次新的痛击。据路透社报道,21日,苹果公司遭到股东集体起诉,被指在信息披露中低估了将先进生成式AI整合进语音助手Siri所需的时间,导致iPhone销量受影响、股价下滑,构成证券欺诈。在这份诉讼中,库克、首席财务官凯文·帕雷克及前首席财务官卢卡·马埃

  • DeepSeek、豆包向左,盘古大模型向右

    华为的盘古大模型终于推出新版本了。6月20日华为云计算CEO张平安宣布基于CloudMatrix384超节点的新一代昇腾AI云服务全面上线,盘古大模型5.5同步发布。不过,当前国内的AI大模型竞争可谓是相当激烈,华为的盘古大模型在众多大模型中并不是十分出众。华为云此次重磅推出的盘古大模型5.5能否从

  • 数字人罗永浩一场直播卖了5000万,数字人能取代真人主播吗?

    一场没有罗永浩的“罗永浩直播”,正在改写带货规则当数字人罗永浩在百度直播间举起青岛啤酒,以标志性幽默回应粉丝提问时,弹幕疯狂刷出“这是真的还是假的?”的疑问。这场持续近7小时的直播,创下1300万人次观看、GMV突破5500万元的惊人战绩,甚至超过了他本人一个月前真人直播5000万元的成绩。数字人主

  • 新东方发布首款原创AI教育产品,开启一对一智能学习时代

    高频互动、个性化教学、突破成本壁垒,AI老师让英语学习更普惠。6月24日,新东方正式推出面向消费者的首款原创AI教育产品——“新东方AI1对1”。这款产品标志着新东方在教育+AI战略布局中迈出关键一步,旨在以科技力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发展。在发布会现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表示:“AI

    标签:
    ai智能
  • AI工作流是什么?coze扣子工作流怎么搭建和使用?

    大家好,我是白杨SEO,专注SEO十年以上,全网SEO流量实战派,AI搜索优化研究者。为什么想分享这个AI工作流及coze扣子这个?因为我们搞流量的如果学会了用AI给我们生产提效将更有助于我们去获客。目前白杨SEO用得并不是很好,分享仅供参考,希望给你一些启发。老规矩,先说下文章大纲如下:1、AI工

    标签:
    ai智能
  • 2025年10个顶级GPU云平台:Serverless+RL开启AI普惠时代

    近期,“AI新云”(NeoCloud)概念在科技圈和投资圈引发热潮。今年3月,被业内称作“英伟达亲儿子”的AI基础设施企业CoreWeave上市。这家依托英伟达GPU资源冲击新云市场的初创公司,上市不到3个月市值飙升359%,达881亿美元。CoreWeave的“身价暴涨”吸引了无数视线。对此,不少

    标签:
    ai智能
  • 阿里巴巴梭哈AI

    2024年往前数三年,我们称之为阿里巴巴失去的三年。

  • 华为盘古大模型5.5发布:深度思考模型将上线

    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革新风暴正从华为开发者大会现场席卷全球产业界。2025年6月20日,在东莞举行的华为开发者大会HDC2025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计算CEO张平安揭开了盘古大模型5.5的神秘面纱。这一全新版本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多模态、预测和科学计算五大基础模型上实现全面突破,标志着中国

  • OpenAI 推出开源客户服务代理框架 支持商业或实验用途

    一行代码未写,企业已获完整客服系统——这将是AI代理普及的新起点。“今天标志着AI代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转折点。”OpenAI产品负责人OlivierGodement在项目发布声明中如此评价。就在今日,这家AI巨头通过HuggingFace平台开源了一套完整的客户服务代理框架,采用宽松的MIT许

    标签:
    ai技术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