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业头条
  2. 前沿领域
  3. 人工智能
  4. 正文

“元宇宙+人工智能”,到底是谁能成就谁?

 2022-01-13 17:34  来源: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阿里云优惠券 先领券再下单

文|螳螂观察

作者|余一

“元宇宙+人工智能”,到底是谁能成就谁?

今年“元宇宙”概念的横空出世,其火爆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当初的“区块链”,从万物皆可区块链,到万物皆可元宇宙。如果说一众互联网大厂围绕“元宇宙”概念不断布局还能理解的话,服装、食品甚至房地产都在搞元宇宙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且不说元宇宙概念是否有在被过渡消费,它真的能帮助这么多行业获得发展吗?如何可以,那么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作为其底层支撑之一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语音等等,这些技术现阶段都处于商业化落地的尴尬瓶颈中,元宇宙又能否让他们走出瓶颈?

人工智能“贯穿”元宇宙

说到元宇宙,其实相当部分的影视动画爱好者都不陌生,元宇宙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1999年一部轰动了全球的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就算得上最先将“元宇宙”概念作品化;2002年又一部名为《刀剑神域》的日本漫画,将相关元素进一步放大;直到2018通过《头号玩家》,“元宇宙”才算是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然而关于元宇宙的具体定义至今还不明确,不过即便如此依旧无法阻挡市场对元宇宙的热捧,甚至于不少人认为元宇宙将成为互联网的最终形态。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将支撑元宇宙发展的技术分为后端基建和底层架构两大类。前者包括物联网技术、交互技术和电子游戏技术,后者包括网络及运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区块链技术。

乍一看,似乎元宇宙的概念天生就是为电子游戏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而生,一个是其最佳的应用端,一个则是元宇宙存在的必然技术端。但是在应用领域元宇宙显然还为时尚早,那如今的人工智能技术又能否支撑起元宇宙呢?

有人为元宇宙划分为出八大要素,分别是:身份、社交、高沉浸、低延迟、多样性、随时随地、经济系统、文明。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一个方向正是通过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语音等技术,提升整个“元宇宙”的高沉浸和多样性。不光如此,人工智能将会贯穿元宇宙整条生态链,从内容生产、分发到应用全过程,加速内容生产、增强内容呈现,以及提升内容分发和终端应用效率等等。

现实却是,当前这些技术的应用场景也只是车牌号识别、人脸识别、内容推荐、实时翻译、智能客服等等这些简单的应用场景。这里也突显出一个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即商业化落地的缓慢,导致技术、企业不挣钱,使得技术研发和落地再次陷入瓶颈。

打破这个瓶颈,元宇宙能否成为那把利剑?

“元宇宙”能否让底层技术真正焕发春天?

“人工智能”不挣钱,就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一样,已经成为行业众所周知的定律,在猪肉价格大跌以前,甚至有人说搞人工智能还不如养猪值钱,前景很好但“钱”景不好。

看看国内的“AI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便是答案。多年以来,这四家公司一直牢牢占据着国内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前四份额,分别在零售、安防、制造、政务、医疗等行业实现了技术落地,但赚钱这件事情依旧看起来跟他们没有半毛关系。

从去年开始,“四小龙”纷纷开启了IPO上市融资之路,今年8月有消息指出商汤科技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商汤也成为了四小龙中最后一个提交上市申请的公司,但他们的招股说明书,却是一个比一个“难看”。

四家公司无一盈利,且亏损面持续扩大,以四年的亏损幅度来看,通过他们的招股说明书能看到,旷视科技从2017到2020年前三季,合计亏损142.5亿元;依图科技三年半亏损72.86亿元;云从科技从2017-2020年上半年亏损22亿元;商汤科技2018至2021年上半年,三年半累计亏损243亿元,一家更抵过去三家。

然而,他们唯一的“赚钱”办法却只剩下了融资,根据天眼查显示,商汤科技总计融资9轮,累计融资超过26亿美元;旷视科技7轮融资额超过12亿美元;云从科技11轮融资额超过34亿人民币;依图科技10轮融资超过20亿人民币。

这也是他们目前不得不寻求上市的原因,但是要知道在人工智能技术大框架下,计算机视觉技术已经算是最为成熟的技术之一,却依旧面临亏损巨大、研发“烧钱”、毛利率降低的“无解题”,还都宣称暂不考虑盈利,其他人工智能细分技术领域又将会有多难?

另外的例子就是百度,这家公司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语音领域都算是领头者,百度自然语言处理部(NLP)更是百度历史最悠久的基础技术部门之一,但技术为百度带去的只是一层层的“价值光环”,却绝不是赚钱。

众所周知,技术是无法直接盈利的,它需要最终落地与场景或产品之上,百度智能音箱便是百度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语音技术落地的载体,百度智能音箱好用吗?这个答案从市场占有率便可见一般。据洛图科技数据,2021年上半年,百度、天猫精灵、小米、华为前四大品牌的份额达到95.8%,其中百度份额达到32%市场第一。对于智能音箱行业有所了解的都知道,百度智能音箱已经连续多年登顶行业第一,但至今智能音箱仍然是个“赔钱货”。智能音箱产品也在告诉市场,即便是有技术有产品也绝不等于会挣钱。

这一情况不禁让人想问“技术企业”真的挣不到钱吗?所以说,相比元宇宙需要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底层技术支撑,还不如说人工智能技术可能更需要透过元宇宙概念继续将技术故事放大,吸引资本目光。

C端不买单,B端买单难,元宇宙会否走上老路?

相比AR、VR或MR,更加契合元宇宙概念的产品或许是“脑机”,这个在早些年也掀起了巨大“风波”的东西。

与元宇宙这个概念一样,脑机这件产品也诞生于科幻作品,却在慢慢走向市场时变得渐渐没有了声音。元宇宙的大世界虽然还为时尚远,但关于商业化的东西也是时候可以讨论下了,而“脑机”这个元宇宙的最佳“入口、载体”所面临的问题也或许最终将成为元宇宙的问题。

首先,C端不买单。起初不少科技企业对于脑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例如科大讯飞早在2019年其全资子公司讯飞云创就与多方共同投资设立了一家名为广州华南脑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脑机接口公司,注册资本4176.87万元人民币。

深兰科技也从2019年开始传出有意涉足脑机游戏领域。时至今日,两年过去了却是任何声响都没有传出。

说点有声响的,还记得国内一档名为《极限挑战》的综艺吗?在上面曾经展示过一款“意念无人机”,通过脑机头环控制无人机起降、飞行。本以为如此炫酷的产品一定将有着不俗的市场成绩,然而当前云睿智能的“意念无人机”仍在卖,但透过其官网及运营材料看到,企业主体业务似乎已转向了医疗大健康领域,市场也并非是个人用户,而是各类医院、科研院所、体检中心及康养单位。

此外,一家名为BrainCo哈弗校园内的独角兽企业,也曾推出两种脑机产品,分别是Focus赋思头环、Focus Fit冥想头环,主要用来提升注意力,早两年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产品,并被部分应用到了学生身上,招来的却是一片谩骂,结局可想而知。

2.png

其次,B端买单难,C端市场外,B端市场也乐观。现阶段全球最著名的脑机公司当属马斯克的NEURALINK,时至今日NEURALINK的技术更多还处于实验阶段,商业化的部分依旧进展缓慢。国内方面,脑陆科技是国内EEG领域的头部企业,相比其个人消费级的睡眠产品已经有过几次迭代,企业级产品却只有一款应用于安防与安全生产管理的实时监测保护作业人员精神状态的安全帽,不得不说这与用户对脑机技术应用期待相距甚远,也是因为绝大多数企业级用户还完全没有认知,不知道这类产品究竟能为自己带去什么,即便现在元宇宙概念火爆,但说90%以上的参与者都是在盲目跟风相信一点不为过。

当前B端市场的主要受众还是科研和医疗机构,场景主要还停留在实验室。主要还是技术层面原因,如在医疗领域脑机运用为整个人类都带去了新的希望,但受制于脑机接口的带宽问题一直使应用无法实现突破。此外造价过高让企业难以承担,像马斯克就曾坦言“现阶段脑机产品技术还未成熟,体量小使得设备的成本很高。”

2017年中美联合脑机报告指出,以平均7.4年才能使可同时记录的神经元数量翻倍的速度计算,要达到同时记录100万个神经元需要等到2100年,而要记录人脑中的所有神经元(50~100亿个),则要等到2225年。这就意味着不解决带宽问题,脑机在医疗领域的作用也将受到极大限制。

除脑机产品外,包括商汤、旷视、依图、云从这些人工智能企业,他们的技术没有价值吗?显然不是,只是要不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落地方向,要不就是合适的领域还没有成长起来。比如,智能驾驶领域,计算机视觉是保障智能驾驶的关键性技术之一,但现阶段整个智能驾驶行业还处于研发阶段,所以连带着计算机视觉企业们想要实现商业化落地仍需要大量时间。

元宇宙的发展以及技术应用、商业化落地,是否会碰到这些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或许3、5十年后元宇宙真的会诞生,但就如今而言,至少对于人工智能企业来说,元宇宙所引出的新故事远远要大于其实际价值,人工智能技术成就元宇宙?或许是元宇宙成就人工智能技术才对。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欢迎来到财经爱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请添加微信:Tanglangcj

此内容为【螳螂观察】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螳螂观察(微信ID:TanglangFin):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标签
元宇宙

相关文章

  • 河南元宇宙创造者大赛成果“元豫宙”斩获TopDigital创新营销奖金奖

    6月29日,在上海举行的TopDigital营销盛典上,河南文旅元宇宙空间“元豫宙”,凭借其匠心独具的创新性场景设计、美轮美奂的超写实场景呈现、新潮炫酷的沉浸式虚拟体验,斩获TopDigital创新营销奖虚拟场景设计组金奖。元豫宙,是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广暨元宇宙创造

    标签:
    元宇宙
  • “痴迷”元宇宙,魔珐科技想做什么?

    作者:四海在大模型发展的如火如荼当下,依然有企业热衷元宇宙。最近,魔珐科技举办了一场声势颇大的发布会,推出了“虚拟人智能体镜JING”。据了解,魔珐科技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以计算机图形学和AI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公司,拥有全栈式端到端虚拟内容智能化制作、虚拟人打造和运营技术,目前自研了专业级和消费级

    标签:
    元宇宙
  • 史上最“卷”618,元宇宙沉浸式营销成最大亮点

    今年的“618”大促已经过去了,各平台、各品牌最终销售表现如何呢?根据星图数据显示,2023年5月31日20点至2023年6月18日24点,各大综合电商平台、直播平台最终累积销售额为7987亿元。其中,综合电商平台销售总额达6143亿元,天猫居榜首,京东紧随其后,拼多多排名第三。(星图数据监测显示,

    标签:
    元宇宙
  • 汇付天下元宇宙营销新引擎 助力数字文娱新赛道

    4月21日,“元宇宙数字文娱大会”在上海举办,本次大会以“不止文娱”为主题,聚焦“元宇宙开启文娱数字化新时代”、“元宇宙视听与元宇宙文旅”等多重元宇宙文娱应用场景。作为元宇宙支付新基建的践行者,汇付天下受邀与奥特莱斯(中国)、阿里巴巴云游戏事业部(元境)、X-META|机遇时空、分布科技、Carti

    标签:
    元宇宙
  • 数智竞技的元宇宙「进化论」

    作者|曾响铃文|响铃说ChatGPT已经成为继元宇宙后,2023年最热的科技话题。科技热词的更迭,其实也向市场揭示了一个事实,资本不会只为故事买单,他们更看重的是,这个概念能给用户、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毕竟,与缔造一个庞大但空洞的世界相比,一个悉心刻画的具有实质内容的场景,显然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标签:
    元宇宙
  • 中小AI企业,没有“高考”资格

    高考一结束,忙坏了海内外一众大模型。豆包、DeepSeek、ChatGPT、元宝、文心一言、通义千问……掀起了一波“AI赶考”大战。据悉,去年高考期间,大模型的成绩才勉强过一本线,今年集体晋升985。据悉,豆包甚至过了清北的录取线。头部大模型在高考“考场”上玩得不亦乐乎,中小AI创企的处境却日益尴尬

    标签:
    ai智能
  • 大模型抢滩高考志愿填报,能否顶替「张雪峰」们?

    文/二风来源/节点财经每年高考成绩放榜后,数千万考生和家长将迎来另一场硬仗——填报志愿。今年,这一领域迎来了AI的全面介入,多家互联网大厂和教育公司纷纷推出智能志愿填报产品,为考生提供院校和专业选择建议。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约9.5亿元,近九成考生愿意借助志愿填报服

    标签:
    大模型
  • 苹果AI掉队?现在唱衰或许还为时过早

    苹果还没从WWDC25的“群嘲”中走出,又迎来了一次新的痛击。据路透社报道,21日,苹果公司遭到股东集体起诉,被指在信息披露中低估了将先进生成式AI整合进语音助手Siri所需的时间,导致iPhone销量受影响、股价下滑,构成证券欺诈。在这份诉讼中,库克、首席财务官凯文·帕雷克及前首席财务官卢卡·马埃

  • DeepSeek、豆包向左,盘古大模型向右

    华为的盘古大模型终于推出新版本了。6月20日华为云计算CEO张平安宣布基于CloudMatrix384超节点的新一代昇腾AI云服务全面上线,盘古大模型5.5同步发布。不过,当前国内的AI大模型竞争可谓是相当激烈,华为的盘古大模型在众多大模型中并不是十分出众。华为云此次重磅推出的盘古大模型5.5能否从

  • 数字人罗永浩一场直播卖了5000万,数字人能取代真人主播吗?

    一场没有罗永浩的“罗永浩直播”,正在改写带货规则当数字人罗永浩在百度直播间举起青岛啤酒,以标志性幽默回应粉丝提问时,弹幕疯狂刷出“这是真的还是假的?”的疑问。这场持续近7小时的直播,创下1300万人次观看、GMV突破5500万元的惊人战绩,甚至超过了他本人一个月前真人直播5000万元的成绩。数字人主

  • 新东方发布首款原创AI教育产品,开启一对一智能学习时代

    高频互动、个性化教学、突破成本壁垒,AI老师让英语学习更普惠。6月24日,新东方正式推出面向消费者的首款原创AI教育产品——“新东方AI1对1”。这款产品标志着新东方在教育+AI战略布局中迈出关键一步,旨在以科技力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发展。在发布会现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表示:“AI

    标签:
    ai智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