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道哥
李嘉诚、孙正义,两位亚洲首富均在深度拥抱人工智能。
李嘉诚说:“AI正在改变世界。”
孙正义说:作为一种“在几乎所有领域都超越人类智能的AI(人工智能)”即通用人工智能(AGI)将在10年内成为现实。
上述表态,都是最近20天内发生的事情。
当地时间10月4日,在日本东京举办的软银世界企业大会上,孙正义在演说中表示:他相信AGI将比所有人类智能的总和还要聪明十倍,在制造业、交通业、制药业和金融业等领域造成广泛影响,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已经在某些领域超越了人类智能。
在此不久的9月底,李嘉诚则向香港两大医学院捐款共6000万港元,发展AI医疗教学。他表示,在医学科研、课程等方面,推动AI有效应用,已不可或缺。
两位亚洲首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集中于哪些方向,非常值得关注。
孙正义:每天都与ChatGPT-4交流
孙正义今年已经66周岁,年过花甲。
去年11月,孙正义曾宣布今后不再出席软银财报会议,做出引退的决定。
但是,今年6月,孙正义选择复出,并在软银年度股东大会上再次公开露面。
是什么让孙正义这么快就选择再战江湖?答案是“人工智能”。
回归后的首次公开演讲上,孙正义就表示,AI正在带来爆炸性的变化,目前的AI革命和今后的AI投资令他非常兴奋,暂时不想退休,准备“把过去的防守模式转变为进攻模式”。
他对了解未来科技的热情,相比年轻人也不遑多让。
在10月4日的演讲中,孙正义表示,他每天都在与ChatGPT-4进行交流:“认为由人类创建的AI不能比人类更聪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就和人类一样,AI现在具有自我学习、自我训练和自我推理的能力。”
在演讲中,孙正义还着重提到了超级人工智能(ASI,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的概念。
所谓超级人工智能,指的是一种超越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统。其具有几乎所有领域都超过最优秀的人类大脑所具备的智能、知识、创造力、智慧和社交能力。
目前,ASI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ASI系统。但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其中,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是ASI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其能够自动学习复杂的特征表达。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孙正义看来,ASI将在20年内实现,其将比人类智能高出1万倍。
为了推动人工智能,孙正义麾下的软银集团为员工们开展了一个关于使用AI的创意竞赛,奖金高达1000万日元。孙正义表示,该竞赛已经收到了超过10万个创意提交,公司已为其中超过1万个创意申请了专利。
其实,孙正义如此看好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软银旗下公司Arm。这家半导体研发公司今年9月14日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挂牌交易,为软银集团全资持有的一家子公司。
目前,包括苹果iPhone以及安卓手机在内,全球95%的智能手机都采用了Arm架构。软银于2016年以320亿美元收购了Arm,曾计划于2020年以400亿美元的价格将Arm出售给英伟达,最终出售方案因监管部门的反对而“流产”。
如果说孙正义“站台”人工智能,有为自家上市公司摇旗呐喊的嫌疑,“超人”李嘉诚的布局则更为长期和深入。
李嘉诚:深度布局,看重概念
从十多年前投中Skype、Facebook、Siri等科技公司,到如今加码医疗、芯片等AI细分赛道,李嘉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一直在持续。
9月26日,他向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各捐出3000万港元,将用于AI在医学交互上的应用拓展。
2022年7月,港大牙医学院宣布,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出智能制造牙冠的核心技术,可以自动设计假牙;同年11月,港中大宣布研发出人工智能系统,能通过分析视网膜图像侦测阿兹海默症,为全球第一例。
其实,早在2002年,74岁的李嘉诚创立维港投资(Horizons Venture),瞄准的就是科技创业公司。
对于投资科技创业公司,李嘉诚有着清晰的判断逻辑:
“互联网创业公司大多缺乏收入,遑论盈利,投资者就是买一个吸引人的概念,5分钟大概是讲解上限。”李嘉诚说。
现在,已95岁的李嘉诚,正持续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
还是在9月26日,边缘AI芯片厂商耐能宣布,获得李嘉诚麾下维港投资领投的B+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推进AI研发和落地,尤其是汽车领域轻量级GPT解决方案开发。
目前,李嘉诚已连续四轮注资,投入这家AI芯片公司的融资总额达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
另据《21CBR》的报道显示,天眼查收录的维港投资113个投资项目中,投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就有19个,占比约17%。
在2022年,李嘉诚的投资项目中超七成与AI相关。
其中,李嘉诚重点关注的是生物医学技术、深度人机交互、语音语义识别等三大AI细分领域。
就在今年4月,维港投资领投了澳大利亚初创公司Cortical Labs的最新一轮千万美元融资。
这家公司是将实验室培养的人类脑细胞与电脑芯片结合起来,这类生物计算机芯片能执行特定任务。
此外,人工智能细胞生物技术研发商Deepcell、化学计算技术开发商Chemify等,都在年内拿下维港投资的数千万美元资金,用于细胞、分子层面AI技术的研发,应用于医学、农业、材料科学等。
在深度人机交互方面,李嘉诚也有布局。
AI技术提供商Wonder Dynamics、VR游戏技术独角兽Improbable、触觉反馈公司Lofelt等,先后于2021、2022年收到李嘉诚的投资。
其实,在李嘉诚这面金字招牌背后,多笔投资的幕后推手是他相识30年的密友周凯旋。
对于人工智能,周凯旋表示,维港投资的投资策略只有两个类别,一是与李嘉诚的传统业务有协同价值的项目;二是能解决巨大问题的、探索未来愿景、推动前进的颠覆科技。
“未来的投资焦点将围绕,与传统板块的IA(智能增强)和能够推动未来的AI(人工智能)。”周凯旋说。
无论是孙正义,亦或李嘉诚和周凯旋,从年龄上来说,他们都已经算不上年轻。但是,面对人工智能这一科技创新潮流,仍然在积极布局。他们主要提供的是资本的支持,而这也是人工智能从概念向落地迈出的最坚实一步。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优势日益显现,不少翻译从业者担忧,翻译行业会消失么?语言服务行业的“危”与“机”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目前在1分钟时间内,机器的翻译速度是50万字,而人工翻译最快速度仅为300字,顶级编辑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500字,也就是说机器翻译的速度已远超过了人阅读的速度。时代
2023年上半年,在AIGC的相关投资中,多模态与跨模态项目出现明显的结构性热潮,无非都是看到了数字人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场景。作为互联网、人工智能巨头微软,自然不能放弃这块希望的田野。
十多年前,云计算刚刚登陆中国,业界还在“云里雾里”,中国企业更是仰望着国外云厂商。如今,随着中国云服务商审时度势、奋发作为,瞄准市场需求不断迭代技术产品,中国已成为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速最快的国家,市场份额不断攀升的同时,云计算应用已广泛融入千行百业,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形影不离……“青
文:互联网江湖大模型似乎没能带来更多的估值上的想象力。今年3月14日,OpenAI发布GPT-4,大模型理解能力、可靠性有了进一步提升。两天后,百度闻心一言正式发布,直到8月底,文一言才正式向大众开放服务。百度之外,科大讯飞5月6日发布星火大模型,9月5日,面向全民开放。商汤方面。4月份,发布日日新
四次递表之后,估值超过200亿元的AI独角兽第四范式近日如愿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成为资本市场AI皇冠上的又一颗明珠。第四范式成立于2014年,历经11轮融资,不仅股东阵容豪华,也在商业化层面进展可观。今年4月底,第四范式首次对外公开大模型产品“式说3.0”,以及AIGS(AI-GeneratedSo
文/道哥美国设计软件公司Figma近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即上演“狂飙”行情——发行价定每股33美元,开盘报价85美元,较发行价翻倍。首日收报115.50美元,较发行价大涨约250%,市值飙升至近670亿美元,创下近30年来同等规模美股IPO的最大单日涨幅纪录。然而,随着短线资金获利了结,
8月16日,卢松松非常荣幸的成为了一名《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观众。这是一场超酷的机器人运动会,也是人类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奥运会,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会参加500多个比赛项目。看了一天的比赛,晚上就回来写文章,编辑短视频。先说感悟:(1)这是人类首次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运动会,史无前
文/一灯来源/节点财经在当前无人敢缺席的AI军备竞赛中,巨头们一面为巨额的资本支出焦虑,一面又向市场勾勒着未来的宏伟蓝图。在各家动辄千亿级投入的背景下,市场迫切需要一份关于AI回报价值的有力证明。而腾讯,率先给出了答卷。8月13日,腾讯控股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尽管资本开支同比剧增119%,达
文/二风来源/节点财经2025年的硅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上演。这场战争的核心武器不是代码或芯片,而是人——那些全球仅有数千名、能够构建未来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的顶尖大脑。在这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Meta及其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正扮演着最具侵略性的
Manus撕开一道真相
文/八真来源/节点财经具身智能赛道,谁最有可能拔得A股资本市场的头筹?答案大概率是诞生刚刚两年,由华为"天才少年"、B站百万粉丝科技UP主稚晖君(彭志辉)创立的智元机器人。近期,从事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上纬新材(688585.SH)丢出重磅炸弹,宣布智元机器人及相关主体将通过收购其至少63.62%的股
文/道哥大举裁员、清空账号、国内IP无法访问——曾被誉为“中国AIAgent希望之星”的Manus,在估值飙至5亿美元的高光时刻“闪离”中国市场。近日,Manus“裁员、出走”的消息在媒体端大量发酵。消息称,Manus公司总部将由中国迁至新加坡,其国内团队也将大幅裁撤——原有120人规模团队除4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