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业头条
  2. 前沿领域
  3. AI智能
  4. 正文

AI大模型博鳌破局:端云结合,驱动新质生产力

 2024-04-01 13:31  来源: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推荐】海外独服/站群服务器/高防

在“博鳌时刻”,vivo蓝心大模型等被明确定调为,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孕育沃土。

作者|杨 铭

编辑|刘珊珊

海阔风清,椰林葱郁中,风口上的AI大模型,站上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多个主题分论坛的C位。

“未来是属于AI大模型的,千行百业将被重塑或被革新挑战。”众多嘉宾、参会人士在博鳌的激昂热情,再次明确一个趋势:尽管AI大模型发展并非坦途,却注定成为推动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类似“惊呼”,时有耳闻。所不同的是,在“博鳌时刻”,AI大模型被明确为,是打造“新质生产力”孕育沃土的定调。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人民网正式发布《2024年中国AI大模型产业发展报告》,多维度探讨中国AI大模型发展现状和典型案例时,表达了AI大模型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不止人民网,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赵志国在谈及新质生产力时,同样明确表态,将加快推动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发展。

作为2024年以来大众最关注热点,“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

从蒸汽机、电力到互联网,生产力迭代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内生引擎——其特点都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的内生创新逻辑。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它会押着同样的韵脚。”对AI大模型而言,应如何去抓住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契机?如何加速推动AI大模型,走入千家万户甚至我们每个人?

01

进入下半场,AI大模型痛点犹在

截至2024年3月,国内大模型数量超243家,以通用大模型为主,发展到行业大模型、端侧、端云结合等多种模式并行的“百花齐放”阶段。

其中,通用AI大模型以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科大讯飞星火为代表;行业大模型涵盖容联云赤兔、用友YonGPT等;端侧AI大模型以蔚来NOMI GPT为代表。既是通用大模型,也是“端云结合”的AI大模型,以vivo蓝心大模型为代表。

落地应用看,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机器翻译、内容生成等应用领域以外,大模型逐步在制造、教育、医疗、金融、化工等垂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比如,AI大模型已在部分医院影像AI、智能导诊、辅助诊断等场景发挥作用,农村用户“足不出户”也可以完成诊断。

这就是在打造新质生产力。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采用率达15%,市场规模约14.4万亿元。

这仅仅是AI大模型与千行百业结合,助力实体经济突围的开始。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高质量生产力。”博鳌“实体经济的突围”论坛上,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就认为,在实体经济如何突围商,制造行业没有选择,只有顺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跑出加速度,才能满足新时代下的用户需求。

但从大趋势而言,AI起起落落、沉沉浮浮数十年,中国AI大模型想真正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依然面临诸多艰巨挑战。

“当前大模型产业挑战包括算力分散不足、Transformer 结构是否为最优的疑问、领域数据稀缺、缺少现象级应用等问题。”vivo副总裁、vivo AI 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认为。

算力局限是首要挑战。算法是大模型训练速度与产出质量的基础,其能力取决于高性能、高成本的AI芯片。

比如,H100 GPU是英伟达专为AI大模型设计的芯片,售价高达每块3万美元。去年仅Meta、微软就分别购买了15万块 H100 GPU,花费高达45亿美元。

算力采购成本高昂外,目前中国企业还受进出口限制影响,获取的只是性能弱于H100的替代品英伟达A800,且依然供不应求情况——尽管国产自研AI芯片进展快速,性能仍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而东西部算力供需失衡、跨数据中心算力调度难、算力基础设施能耗大、企业利用算力成本高等等,都是国内企业算力技术痛点。

高质量数据匮乏,是不可忽视的第二大挑战。数据对大模型训练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国内AI大模型数据主要来自电商、社交、搜索等渠道,高质量数据成为稀缺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曾在演讲中提到,全球大模型产业普遍面临训练数据瓶颈,其中中文数据尤为匮乏,全球通用50亿大模型数据训练集里,中文语料仅占1.3%。这一痛点,在要求更高专业垂类数据领域更加凸显。

大模型架构的局限性,也亟须破局。当前主流大模型无一例外都建立在Transformer架构堆叠的基础上——该架构源自谷歌大脑团队2017年发表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论文,推动整个AI领域重大突破。

最大问题是,这种架构对计算资源消耗特别大,存储设备要求非常高、应用群体也有局限性。

比如,面向C端大模型的应用产品都是通用大模型,专业性不足,存在成本高昂、安全性问题;垂直行业大模型,针对C端应用又不足。更严重问题是,架构一样下,很多大模型能改动的是训练方法、数据配比,出现大模型同质化趋势。

相比国外,国内AI大模型至今没有出现爆款级应用,是产业化落地一大难题。原因在于,因为算力稀缺,缺乏满足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很难将大模型像微信、抖音那样,包装成大范围使用的C端产品。

加上AI大模型诞生以来,就伴随的道德、安全风险争议,如何让每位用户可以充分享受大模型真正便利,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进程落地,是当下AI大模型的共同考验。

02

破局有道,“端云结合”为核心

理想照进现实。从根本上转变AI大模型的技术路线——“把大模型和终端结合”,成为业界心照不宣的破局共识。

最近半年来,从高通、英伟达、AMD、英特尔等上游芯片厂商,微软、Meta、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再到vivo、华为、OPPO等手机头部厂商,联想等PC厂商,甚至是SOTA这样的闭源大模型,都在集体向终端挺进,开辟AI大模型新战场。

集体抉择背后是,相比单一通用、专用大模型的局限性,手机、PC、可穿戴等智能设备,才是AI大模型普惠终点:一方面,在底层就可以和AI芯片适配;另一方面,终端产品形态个人化、小型化,就意味着普及和便携,更容易走向大众。

如同当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一样,智能手机无疑是行业和场景结合最深,连接万物最好的“AI入口”。2023年7月以来,国内主要手机厂商纷纷将生成式AI带入终端——包括苹果,最新消息称将和百度AI合作。

事实上,受体积、性能、耗电等诸多限制,相比其他应用领域,手机是大模型最难落地场景之一。

比如,直接在端侧(手机)轻量化、本地部署大模型——尽管这是当前部分主流手机厂商所选择技术路线,就失去云端联网大规模计算优势,处理速度不及预期,且终端耗电加快。如果直接将大模型上传到云端,又存在失去个性化定制、隐私安全难以保障、成本高昂等难题。

“vivo有3亿中国用户,如果每天用10次,一天运算成本大概是3000万元,一年需要花费约90亿-100亿元。”vivo副总裁周围就曾如此简单计算。

因此,基于对AI大模型不同理解,各家手机厂商目前形成了端侧为主,以及端云结合的两种部署方案。

“极点商业”综合业内诸多人士观察,目前vivo、华为、OPPO选择的“端云结合”路线,被普遍视为推动大模型走向大众的主流思路。

所谓“端云结合”,是在架构设计上云、端协同,即在云端部署百亿、千亿级别的通用大模型训练模型,在手机端侧部署十亿级别的大模型,推出大模型矩阵。简单来说,它既有通用大模型的C端普惠功能,又在矩阵大模型下,拥有个性化、定制化能力。

其好处是,复杂内容和任务,可以交给云端大规模算力;部分任务也可转移给终端,大幅降低算力成本,个性化服务,端侧断网情况下稳定运行,并有效保护用户隐私。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矩阵化布局。人民网发布的《报告》中,就以vivo自研“蓝心大模型”(BlueLM)为例,观察这种“端侧化大模型+大模型矩阵化”另辟蹊径的方式,如何成功破解行业痛点。

vivo“蓝心大模型”中,其打造10亿、70亿、700亿、1300亿、1750亿模型参数5个矩阵,涵盖从亿级到千亿级不同规模的模型,使其适配不同应用需求和算力条件。

“这源自对大模型普及痛点的洞察和预判。”周围曾如此解释,一是矩阵模式可解决多模态大模型不同研发阶段需求;二是让用户在云上使用大模型的同时,在端侧本地化运行关键数据,满足隐私及安全需求;三是有效平衡云端算力成本过高问题。

其中,10亿量级模型(1B)和70亿(7B)由本地端侧算力支撑。1B是主要面向端侧场景打造的专业文本大模型,使用不需要成本。7B是面向手机打造的端云两用模型,语言理解、文本创作能力优秀。同时,两者在保证数据安全同时,展现出词快、内存低、全天候、真安全的强大端侧运行优势。

更复杂逻辑推理能力的应用,仍然需要运行在云端,是vivo算法优势的体现。比如700亿模型综合能力,在C-Eval、CMMLU、SuperCLUE等榜单中均处于中文大模型第一梯队。另外1300亿、1750亿模型也在不断迭代中,在更复杂场景中带来更专业的智能体验。

当端侧化+矩阵化大模型持续成长,vivo就得以在刚刚发布的vivo X Fold3系列上,实现“端侧7B”+“云侧70B”的AI蓝心大模型超大组合部署,作为当下“最轻、最强”的折叠旗舰,亮相2024年博鳌亚洲论坛,成功中国科技“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03

既要又要,打造生产力的“超级智慧体”

在《报告》看来,类似vivo将大模型装进手机的“端云结合”,有望打开对AI大模型更广泛的应用想象,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

从vivo官方数据来看,已有很多用户体验到AI大模型带来的便利:蓝心大模型目前覆盖超过2000万用户,实现2761万次高质量问答、生成1757万张画,写了649万份报告,“AI 修图”功能消除了85万个路人。

不同参数量级的大模型矩阵下,这背后既有用户在本地化端侧个性化AI修图、AI写报告,也有用户云端在线回答,AI作画。

一切技术、产品规划出发点都是用户需求。从用户角度来看,当前对手机AI大模型的期望,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定制、智能交互、专属陪伴、安全可信等产品体验,打造个性化专属私人助理。

这正是所有AI手机厂商竞争核心所在。而在用户体验方面,“端云结合”也体现出自己的独特优势。

比如,搭载蓝心大模型的vivo X Fold 3,支持超过700种手机相关功能,提供超能问答、超能创作、超能搜索、超能管理、超能交互等五大AI超能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实现上述超能服务,是在vivo“蓝科技”品牌生态中,依托蓝晶芯片技术栈、蓝海续航系统、蓝心大模型、蓝河操作系统等多项创新技术,汇聚加持而来。

例如,全局智能辅助应用“蓝心小V”、自然语言对话机器人“蓝心千询”等,和Origin OS 4的不断迭代融合后,用户可以在vivo手机上万张图片管理中,直接向“蓝心千询”说出照片内容,“蓝心小V”就可主动识别有对应内容的照片。

“蓝科技”整体技术储备和加持下,“端云结合”下的蓝心大模型,带来个性化体验时,还围绕生产力进行更多挖掘。在vivo X Fold 3中,一句话查找影像素材、一句话视频剪辑、小V帮记和AI笔记创作等功能,让AI蓝心大模型成为剪辑视频、记录会议、实时翻译、整理摘要和笔记创作等多场景发挥个性化赋能作用。

值得一提的还有,AI大模型给vivo X Fold 3带来的交互入口变化,眼动捕捉和隔空手势功能交互模式变化——听懂我们的需求,感知我们的意图后,给出正确反馈,及时帮助决策。

这意味着,vivo X Fold 3这样的AI大模型手机,早不是简单的私人助理,而是深入赋能出行、学习、生活、工作等众多场景,更懂你,更个性化,更互联的“超级智慧体”。

实际上,“端云结合”AI大模型给手机带来的价值,并不局限在应用闭环内。AI赋能下,持续打磨的vivo办公套件,能够实现行业唯一支持手机、平板、网页、Windows、Mac五端协同,满足商务办公全场景需求。

这可以理解为,通过vivo办公套件或手机,可以协同苹果Mac笔记本、iPhone手机,能借助AI能力执行、管理。同时,众多小型开发者可调用vivo的大模型能力,提升开发效率,在新应用领域找到机会。

这正是业内人士此前所提及的,“如果手机厂商AI助手,能理解用户需求,控制和调用别的应用,用户体验会变外,手机厂商、第三方应用关系也会发生彻底的变化。”

“智慧体”+“协同开源”,让用户场景不断迭代,或许是AI大模型走向大众普适化,加速跑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思路。

但是,AI大模型价值,很多时候并不完全局限于商业生产,很多时候也有着“人情味”,比如vivo专为特定人群打造的vivo看见和vivo读谱的功能,人文关怀得以更智慧。

04

跑出加速度,大模型已成新质生产力

最近几年,手机行业陷入持续低迷。当AI大模型浪潮汹涌而来,所有人都在期盼,AI大模型+智能手机的结合,能在人与设备结合更紧密间,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因此,当vivo通过“蓝科技”品牌赋能,打造出vivo X Fold3这样革命性、开创性折叠产品,就被业界视为拥抱“新质生产力”的典型范本。

人民网就在《报告》中评价,vivo通过对“端云结合”的大模型模式有效探索,将带动商业模式创新,牵引产业升级,为手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IDC也预计,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7亿部,约占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的15%。在中国市场,新一代AI手机所占份额将在2024年后迅速攀升,2027年达到1.5亿台,市场份额超过50%。

无论如何,AI大模型只是技术,技术不是拼参数,最大考验依然是,技术如何真正服务用户,让应用更好落地。这需要行业所有企业,都要真正“以用户为导向”核心,懂得和理解每一位用户。

这并不容易。以vivo为例,作为较早布局人工智能的先行者,在2017年开始筹备人工智能全球研究院,并在2018年正式组建,是首批设立专攻人工智能方向研究院的中国手机公司之一。截至目前,vivo每年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保守估计在20亿到30亿元。

如今,在人工智能的四个要素——数据、人力、算法、算力方面,vivo均已做到了领先。但更重要的,是在ECR管理方法下,围绕用户痛点,展开系统性创新和持续创新,坚持“用户为导向”,在AI、影像、芯片、续航、重量等领域都做到极致,始终做最正确的事,才能稳定穿越周期,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实际需求,也才能让新生产力真正普惠到每个用户。

在胡柏山看来,通过科技创新温暖“万家灯火”,是vivo这样的科技企业需要具备的使命感。“不仅关注社会福祉和人类发展,也积极推动产业跃升和协同发展。”

根据vivo规划,将在拥抱“新质生产力”中跑出加速度,预计在明年30周年之际发布MR眼镜,同时对人形机器人赛道保持高度关注。

类似vivo对新质生产力的拥抱,也为实体经济突围提供了新思路。从趋势来看,C端用户正成为端侧主要客群,垂直行业将是大模型主战场。“端云结合”趋势下,算力成本大幅降低,无人巡检、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医疗健康、智能汽车等领域,都有望通过拥抱“新质生产力”,创造新的价值、适应新的产业、重塑新的动能。

最终,AI大模型落地应用的爆发,又会助推实体经济和产业生态体系不断优化调整。“推动中国经济走出一条质量更优、动力更充沛的增长路径。”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标签
大模型

相关文章

  • 大模型来了,你的“存力”攒够了吗?

    作者|曾响铃文|响铃说提到AI、大模型,很多人脑海里最先想到的是算力、算法、数据这“三驾马车”。而要论谁最重要,恐怕多数人都会觉得是算力。毕竟,“算力紧缺”的气氛常常被渲染起来。然而,随着大模型进一步演进,不同要素的资源配置情况逐步发生了改变。其中,数据的重要性正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也正在带来

    标签:
    大模型
  • 搭上大模型风口,小度、天猫精灵焕发“新生机”

    随着ChatGPT带来的生成式AI热潮正在席卷各行各业,国内智能硬件市场也在AI大模型的推动下有了新的暗流涌动。

    标签:
    大模型
  • 大模型时代,华为与中软国际携手“打通AI落地应用最后一公里”

    大模型发展,如何完成“最后一公里”跃迁?

    标签:
    华为
    大模型
  • 印度要求 AI 模型发布需政府批准

    近日,印度最新发布了一项指南,要求科技公司在推出新的AI模型前必须获得政府批准。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上周五发布了这项指南。虽然这项指南并未公开发表,但TechCrunch已查阅了一份副本。在国外,AI模型的监管一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AI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监管难以跟上。监管机构在技术和资源上常常面临

    标签:
    大模型
  • 数势联动百川,发布首批大模型联合解决方案,推动中国大模型价值落地

    近日,行业领先的数据智能产品提供商北京数势云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势科技”)和国内通用大模型厂商北京百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川”)联合发布大模型数据分析垂直领域应用解决方案。本次发布是数势科技与国内主流大模型厂商首批落地的联合解决方案,也是数势垂直应用能力与大模型底座能力耦合实现商业

    标签:
    大模型
  • 讯飞会议耳机登上《新闻联播》,助力AI+办公新潮流全球加速普及

    据4月18日《新闻联播》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期间,对包括讯飞会议耳机在内的智能硬件出海情况表示关心。生成式AI会议助手,让工作效率翻倍近年来,随着文字、语音、图像等处理能力跃迁,大模型摇身变为“助理”走入办公室和会议室,结合传统软硬件,使得办公和会议智能化。

  • 清华团队国产“Sora”火了 可一键生成1080p高清视频

    近日,生数科技联合清华大学发布了视频大模型「Vidu」,其强大功能引起了全网关注。该模型支持一键生成长达16秒、分辨率达1080p的高清视频内容,画面效果接近Sora。据悉,Vidu生成的视频画面流畅,细节丰富,逻辑连贯,呈现出高度接近真实世界的效果,并且几乎不会出现穿模、鬼影、运动不符合现实规律的

  • 从汽车到汽车机器人,不用再等100年

    ©自象限原创编辑丨程心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所有的汽车公司都竞相开发操作简单,功能齐全的理想家庭用车。1950年,全球汽车总产量首次超过一千万辆。价格低廉、驾驶方便、油耗低的百姓汽车广受大众青睐。但从1888年,奔驰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可供售的汽车至1950年,整整经历了60年,家用汽车才开始走向

    标签:
    智能机器人
  • 为何海尔智家能够做到“换新不厌旧”?

    在繁忙的城市角落,张先生的小公寓里藏着一个宝贝——一台20年前的海尔老式彩电。这台电视见证了他的拼搏、快乐和岁月的流转。虽然他对新科技并不感冒,但他的儿子小张对此却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小张在线上看到以旧换新活动的同时,说服了张先生,并在手机上下单预约上门服务。没多久,服务人员便上门拆走旧家电,安装调试

    标签:
    海尔智家
  • 也谈谈AI洗稿

    前几天腾讯发了个公告称:平台巡查发现有些MCN和作者发布大量“AI洗稿”内容。并宣称要对“AI洗稿”行为进行打击,同时鼓励合理运用AI技术。其实我是想借此机会,给大家说说“AI洗稿”这件事,隐秘在黑暗角落里的赚钱行为。“洗稿”就是把别人的文章用AI工具修改润色一下或调整段落,然后再发到自媒体平台上,

    标签:
    ai智能
  • 竞逐智能家居大模型:美的“蓄力”,海尔“疾行”

    随着ChatGPT火热出圈,AI大模型便成为了各行各业必争的高地。

    标签:
    智能家居
  • 李彦宏新目标,押注AI原生应用

    文/道哥“未来,自然语言将成为新的通用编程语言。你只要会说话,就可以成为一名开发者,用自己的创造力改变世界。”4月16日,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Create2024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表述了对未来AI人工智能发展的新一轮展望。自OpenAI发布ChatGPT大模型后,这股AI人工智能

    标签:
    李彦宏
  • AI算力竞赛加速散热技术变革,液冷方案获行业青睐

    进入AIGC时代,智算中心规模日渐庞大,服务器能耗与日俱增。如何降低智算中心能耗已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约2700亿千瓦时。当前,大部分数据中心仍主要采用风冷散热技术,在单柜密度、PUE值方面已愈发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及绿色节能方面的要求,而冷板式液

  • 中国AIGC最值得关注企业&产品榜单揭晓!首份应用全景图谱发布

    “你好,新应用!”站在大模型落地元年,是时候喊出这句话了。从软件APP、智能终端乃至具身智能等等,AIGC开始席卷一切。大模型玩家、互联网巨头、终端厂商、垂直场景玩家纷纷入场,办公、创作、营销、教育、医疗领域相继被渗透……一个万亿市场,正在酝酿。站在浪潮起点,当下发展究竟如何了?机遇在哪?挑战如何?

  • 标准引领促转型 提升新质生产力——2024数字教育标准创新应用研讨会召开

    4月14日,以“标准引领促转型,提升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主办,锐捷网络承办的2024数字教育标准创新应用研讨会暨《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优秀及典型应用案例的颁奖活动在福州举办。本次会议聚焦赋能新质生产力和高校教育数字化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