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AI将要取代人工”的言论甚嚣尘上,且不再局限于科技幻想,而是真实地走进了现实世界。
先是萝卜快跑落地,导致大批网约车司机不满,随后,番茄小说上线“AI作者”一日同更三本书让网文作者如临大敌。
接着,与番茄小说同属于字节跳动的“豆包”被爆出正全网搜索小说素材,以便“喂养”番茄的AI作者。更有意思的是,这出风波波及到了在线文档领域。据悉,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称豆包的搜罗范围不仅在网文界,手还伸向了在线文档内作者尚未发布的内容。
其中,WPS首当其冲。
WPS官方为此不得不紧急辟谣。但除了WPS,几乎所有在线文档APP都遭受了一番审查,包括石墨、腾讯文档、印象笔记、墨客、橙瓜……最终很多人发现,当AI风口来袭,网络世界哪里都不安全。
这也不算空穴来风。去年,WPS就被爆出在用户协议里增添了AI训练条例,尽管这两年官方一直在据理力争地辟谣,但很多用户还是不肯给予信任,“罗生门”大戏就此上演。
用户在担心自己辛苦创作的内容,成了他人的嫁衣,而AI背后的资本则一心想当“普罗米修斯”,为大模型到处搜集“火种”。
在线文档,集体奔向AI
这些年,在线文档面临了太多压力:诸如研发停滞、用户流失、同行内卷、广告营收疲软…
在线文档遇到创新乏力已是不争的事实,WPS作为行业代表,也难逃这一困境。在入局AI之前,WPS最高调的一次革新还在2018年,当年,腾讯文档横空出世,让WPS一时倍感焦灼,在前者上线三个月后,后者宣布升级。
尤其增加了多人协作功能,WPS还一度把这部分单独拿了出来。但时至今日,云协同早已遍地皆是,飞书、钉钉、企微这类企业APP、石墨这类在线文档玩家,甚至各种云办公文档小程序都能做到。
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年外部环境造就了一波线上办公热,也间接火了一大批在线文档APP,其中,印象笔记、石墨文档这类小众玩家人气激增。数据显示,2020年线上办公爆发初期,印象笔记的C端用户使用量翻了四五倍,石墨文档的新增用户量和企业注册数增长了约6倍。
同年,腾讯文档宣布月活突破1.6亿后,内卷开始成为行业生态,整个行业也开始陷入了漫长的瓶颈期。
直到大模型的爆发,情况开始有所转变。
2023年财报显示,WPS Office国内个人办公服务订阅营收到达了26.5亿,同比增长近30%,月活设备数高达5.98亿。
在线文档发力AI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随着大语言模型和AIGC的规模化落地应用,AIGC+协同办公场景将有效带动行业增长,2023年协同办公市场规模预计达330.1亿元
AI成了在线文档们稳固市场地位,留住用户的重要手段。而WPS入局AI的心情则更为急切。毕竟在ChatGPT的火爆出圈后,在线办公市场算是最方便落地的场景之一,隔壁微软在OpenAI的GPT-4刚发布之时,就结合大语言模型LLM上线了Microsoft 365。
一直以来,WPS Office都与微软Office针锋相对。公开资料显示,微软Office和WPS Office在国内市场Windows平台的平均市场覆盖率分别为81.5%和68.7%。微软Office在PC端领先一步,后者在移动端则更有优势。
不可否认,微软对AI的布局强烈刺激了WPS,可需要注意的是,开始关注AI的绝不止WPS一家。从国内企业来看,百度有智能办公平台如流,钉钉更是背靠通义千问,印象笔记发布“印象AI”,飞书发布“My AI”……
巨头们想利用AI更上一层楼,那些资金不足以入局AI的小众玩家,也开始在曲线救国,选择与大厂合作,这也是本次“豆包盗文”引发在线文档圈集体沦陷的由来。
总而言之,在线文档正热情奔向AI,不管谁先胜出,要承担“喂养”任务的用户都成了最无辜的人,当他们轮流奔走在不同的平台上,试图绕开这一步时,竟悲哀的发现,自己似乎早已无路可逃。
大模型训练背后的“原罪”
据悉,百度的文心一言已服务8.5万家企业客户,阿里的通义千问已服务了9万家企业客户,截至2024年5月15日,字节的豆包总下载量超过1亿,双端月活破2600万……
当大模型炙手可热,AI训练自然被外界所关注。公开资料显示,大模型训练步骤一般分为五步:数据收集和处理、模型设计与测试、模型训练、评估和优化以及模型部署与维护。
这其中,第一步至关重要。也正是这一步,造就了如豆包、WPS AI此类的诸多争议。
大模型训练与进化的基础是数据,但在AI发展进程中,数据来源是否合规成了这个赛道未来有无持续性的前提,否则,版权、隐私等疑云便会纷至沓来。在AI触怒网文作者之前,画手圈就已经有了先例。
去年年底,小红书AI绘画模型Trik被国内几位画师联手起诉,理由是Trik未经授权使用了画师的原创作品作为训练数据,生成了与原作高度相似的图片,侵犯了创作者的合法权益。360创始人周鸿祎也因涉及“AI盗图”被全网群嘲。
海外也是一样,有报道显示,有1.6万名英国艺术家联名,对OpenAI和其他人工智能公司发起集体诉讼;甚至就连NYT也向法院起诉OpenAI和微软侵犯版权。
在科技进步的历史征程里,我们享受技术成果之前,似乎总要付出一些“隐形”成本。但这个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则值得探讨。
事实上,大模型训练之所以将触手伸向普通群体,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企业发展大模型的成本居高不下,投入实用后又迟迟无法达到可观的收益。当前OpenAI、Midjourney、文心一言、讯飞星火大模型虽然均已开启付费模式,然而,大模型企业想要进入盈利阶段仍然还有一段距离要走。
以头部的OpenAI为例,调查显示,虽然其在今年前两个季度的收入不错,年度经常收入增长到了34亿美元,但由于构建和运行模型的成本高昂,亏损状态始终没能改善;ChatGPT会员付费收入达到50%以上,但偏向企业和开发者端的API收入占比仅为15%左右。
国内这边,Kimi目前的获客成本还在12元以上、WPS AI总结一个万字文档、输出千字摘要,仍旧需要2.64元……可行业内的价格战却突然开始了。此前,GPT-4o mini正式上线,每100万Token的输入/输出分别是15美分/60美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模型界呈现精彩的“众生相”:被侵权的用户义愤填膺、成本与营收不对称的企业骑虎难下,而资本则开始生出退场的心思。来觅PEVC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人工智能领域合计发生融资案例198起,同比减少20.80%。
在过往的历史经验里,当技术进步与伦理道德产生冲突,科技发展总会被视为某一方面的“原罪”,但应该背负原罪真的是科技吗?
创新与制约同存
关于AI能否取代人类,这个问题最早诞生于科幻片年代,随着大模型掀起全球科技狂潮,在戏剧化之外,似乎也增添了几分可能性。萝卜快跑惹起一众司机抗YI、网文作者联名上shu抵制番茄,都成了现代科技文明史上的一次开端。
7月6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落下帷幕,金融、教育、医疗成为重点应用落地方向。实际上,在ChatGPT 发布的时候,海外就有人专门统计过“哪些工作更有可能被 AI 替代”。
一位博主在Upwork(全球最大的自由职业平台)统计了从ChatGPT 发布前一个月到 2024 年 2 月 14 日的一些自由职业工作数据。调查发现,受ChatGPT 的影响,Upwork 上波及最大的几个圈子是写作、翻译、客服服务。其中,翻译沦为被AI取代的重灾区,工作数量下降了19%,时薪也下降了20%。
但在这些支持人工智能抢人类“饭碗”的数据表象背后,却也存在着相反的趋势:从宏观角度来看,不少工作因为ChatGPT 的出现反而更多了。
统计显示,尤其是可以用大模型为基础的创作型工作,吃到了AI的第一波“红利”。在Upwork 上,ChatGPT 发布之后,视频编辑/制作工作数量增加了 39%,平面设计工作增加了 8%,网页设计工作增加了 10%。软件开发工作也有所增加,后端开发工作增加了 6%,前端/网页开发工作增加了 4%。
科技的双面性就此凸显,AI并不是人人喊打,起码在保障用户基本利益的前提下,落地到具体生活里的好处远远大于弊端。国内也是如此。例如在2023年,阅文的起点国际出海的网文作品里,有20%是AI来翻译的。
当然,AI应用导致的争议性问题从来没有消失。
在网文作者与画手质疑版权外,学术界的大模型论文热也在击穿该领域的落地意义。以“中华医学杂志”为例,从去年七月,该刊发现AI生成的论文数据每月都在上升,一度超过了50%。
目前,《中华医学杂志》已发布AIGC技术使用的有关规定,轻者退稿或撤稿;情节严重者,将列入作者学术失信名单。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已经有行业意识到AI应用要基于一些必要的规则下施行。之所以我们面对各类在线文档AI化而草木皆兵,本质是因为当前的AI规范还没到位。
为此,官方出台的相关政策也越来越多,国内有《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国际方面,欧洲议会在今年3月份通过了《人工智能法案》等等……而如何保证在不扼杀创新的同时,又合理的培养大模型、使用大模型,正成为整个行业的新节点。
种种迹象显示,大模型的出现,是人类科技文明丰碑上不可磨灭的一个符号,同时,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需要更多人去主动承担。
至于谁该成为大模型成长的“养料”,肯定不能只让普通用户成为唯一的代价。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道总有理(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随着AI产业化和产业AI化成为业界共识,大模型的“新赛季”来了。2024年是国产大模型全面商业化的元年,各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同时,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4)上,各大AI厂商纷纷表示要让大模型落地应用场景。不过,对于大模型商业化的路线,科技巨头和大模型初创公司之间存
对所有大模型而言,其真正考验如同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所说,在最后一公里的应用和商业化落地上。作者|Cindy编辑|杨铭恐怕谁也不会想到,百模大战进入商业化下半场,围绕大模型大规模、旷日持久的战争,竟是开源和闭源路线的交锋。最近,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刘庆峰、李彦宏、王坚、朱啸虎、
文|智能相对论作者|陈泊丞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产业发展主论坛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谈了些对于AI大模型的看法,语惊四座。他先是指出,“百模大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尤其是算力的浪费。但同时也使得我们追赶世界上最先进基础模型的能力得到了建立。”而
文|智能相对论作者|陈泊丞苹果终于公布了最新的AI进程。一个月前,正如此前预期的那样,人工智能是今年WWDC发布会的焦点。全程105分钟的主题演讲,就有40多分钟用于介绍苹果的AI成果。苹果似乎还有意玩了一把“谐音梗”,重新定义AI为“AppleIntelligence”。但不管怎么说,此次苹果AI
文/道哥美国设计软件公司Figma近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即上演“狂飙”行情——发行价定每股33美元,开盘报价85美元,较发行价翻倍。首日收报115.50美元,较发行价大涨约250%,市值飙升至近670亿美元,创下近30年来同等规模美股IPO的最大单日涨幅纪录。然而,随着短线资金获利了结,
8月16日,卢松松非常荣幸的成为了一名《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观众。这是一场超酷的机器人运动会,也是人类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奥运会,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会参加500多个比赛项目。看了一天的比赛,晚上就回来写文章,编辑短视频。先说感悟:(1)这是人类首次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运动会,史无前
文/一灯来源/节点财经在当前无人敢缺席的AI军备竞赛中,巨头们一面为巨额的资本支出焦虑,一面又向市场勾勒着未来的宏伟蓝图。在各家动辄千亿级投入的背景下,市场迫切需要一份关于AI回报价值的有力证明。而腾讯,率先给出了答卷。8月13日,腾讯控股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尽管资本开支同比剧增119%,达
文/二风来源/节点财经2025年的硅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上演。这场战争的核心武器不是代码或芯片,而是人——那些全球仅有数千名、能够构建未来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的顶尖大脑。在这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Meta及其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正扮演着最具侵略性的
Manus撕开一道真相
文/八真来源/节点财经具身智能赛道,谁最有可能拔得A股资本市场的头筹?答案大概率是诞生刚刚两年,由华为"天才少年"、B站百万粉丝科技UP主稚晖君(彭志辉)创立的智元机器人。近期,从事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上纬新材(688585.SH)丢出重磅炸弹,宣布智元机器人及相关主体将通过收购其至少63.62%的股
文/道哥大举裁员、清空账号、国内IP无法访问——曾被誉为“中国AIAgent希望之星”的Manus,在估值飙至5亿美元的高光时刻“闪离”中国市场。近日,Manus“裁员、出走”的消息在媒体端大量发酵。消息称,Manus公司总部将由中国迁至新加坡,其国内团队也将大幅裁撤——原有120人规模团队除4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