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的Rebuild 20*会上,美团首席科学家夏华夏的开场有些特立独行。
“为什么主要和吃相关的公司要有一个首席科学家?”
自黑式的开场介绍,让外界看到了夏华夏作为科学家的幽默感,同时也引发了这样一种讨论:每每谈到美团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Food+Platform”、津津乐道的是王兴的洞察力,技术似乎是个存在感偏弱的标签。
按照心理学家洛钦斯的观点,我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往往被第一印象引导。如果有意跳出首因效应的制约,沿着夏华夏在演讲中的思路认识美团,在生活服务巨无霸的身份外,美团还可能是一位被低估的AI尖子生。
01 超级平台的底牌
众所周知,美团的战略是“Food+ Platform”,可打造超级平台的底牌是什么?夏华夏给出的答案是技术。
2012年开始,王兴就在不同场合提到过美团的“三高三低”:对于客户要提供“高品质、低价格”的服务,内部运作必须要“高效率、低成本”,美团所处的又是一个典型的“高科技、低毛利”的行业。
这样的模式要跑通,前提是要有足够大的规模,而规模逐渐做大后想要盈利的话,技术可以说是唯一的驱动引擎。
夏华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一个骑手送5个订单,对应到5个商家和5个不同的用户,背后就有113400种不同的组合。现在美团每天有3000多万笔外卖订单,每天奔驰在路上的活跃骑手有70多万,如何从中找到最高效的配送路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订餐体验,同时还要将配送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2015年美团刚刚做外卖的时候,骑手每天要工作8个小时,却只能送十几单。2020年美团的智能配送调度系统不断优化后,骑手们在同样的时长内可以送30多单。暂且不考虑美团外卖的配送效率提升了多少,减少了多少运营成本,仅仅对骑手小哥来说,每天的收入就有着翻倍的增长。
正是从2015年开始,美团在研发上的投入也开始稳步增长。
夏华夏在演讲中提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大家都知道美团有70多万骑手,可能不知道的是,70多万骑手背后还有1万多名工程师,他们的工作就是让骑手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得到更多的回报。”在人才储备方面同样不可小觑。
进一步深挖的话,2016年王兴就提出了“互联网下半场”的概念,并指出“上天、入地、全球化”将是未来20年乃至30年的主要方向,其中“上天”指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所代表的前沿科技,“入地”则是要深入产业,从各个环节中去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比产业互联网的浪潮早了近两年时间。
也就不难理解美团将技术作为底牌的另一重考量。
作为中国最大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美团连接了数亿用户和数百万商户,在数据和应用场景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让美团深切的感知到: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将是另一座大金矿,美团要做的是不仅是用AI提升自己的经营效率,还要帮助每一个商家、每一个用户、每一个骑手,让人工智能成为一种普惠技术。
02 美团的技术逻辑
为何美团早早尝到了智能化的甜头,扎根人工智能的意志不亚于任何一位互联网企业,外界却并未将美团视为一家AI企业?
还要从美团的技术逻辑说起。
美团高级副总裁张川曾将美团的业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链接,平台的基本价值是用户和商家的链接,美团和大众点评也不例外,也就需要搞清楚用户想要吃什么、玩什么、乐什么,以及商家需要什么样的用户,如何快速触达到目标用户。
美团AI平台在这个阶段的重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打造千人千面的用户体验,为不同的用户精准匹配吃喝玩乐的服务;二是帮助商家分析细颗粒度的用户评价,为商家的运营、营销等提供针对性服务。可以找到的数据是,千人千面服务上线后,大众点评的人均时长增长了近50%,链接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二个阶段是交易,吃喝玩乐的场景被美团打通后,同时体验多个服务的用户群急剧增长,也就出现了另一个难题:当用户在美团点了外卖后,下一个体验的服务是什么?显然不是靠人推算的。
“美团大脑”所承载的NLP知识图谱技术是千人千面服务的下一站,围绕吃喝玩乐全场景的丰富数据,通过使用深度学习技术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这些跨场景数据进行充分挖掘、映射、聚合与关联,让机器可以阅读和理解用户的行为数据,构建人、店、商品、场景之间的知识关联,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知识大脑”。
第三个阶段是赋能,生活服务业作为国民生活的“毛细血管”,美团的价值不会局限于用户与商家之间的链接和交易,还要帮助商家们进行数字化转型,比如优化供应链效率、建设配送网络等等。
前面提到的骑手智能化调度,只是美团智能配送体系的一部分,还通过无人机、室外无人配送车、室内无人配送机器人等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智能硬件,实现了配送行业全场景的数字化升级。疫情高发期的时候,美团的无人车就在北京顺义区落地,演示了未来配送的应用场景。
做一个总结的话,与B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逻辑不同,美团的技术布局属于典型的业务驱动,美团在年初成立的AI平台和基础研发平台,所扮演的角色正是连接各个业务场景对于AI的全方位需求。
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大多数企业瞄准了无人驾驶汽车,美团则将注意力放在了与本地生活服务场景契合的无人配送上,推出了无人配送车、无人微仓等产品,其中无人车已经与骑手实现了场景打通:无人车只需要把商品送到写字楼或酒店门口,骑手接力完成室内的配送,平均每单可以节省5到7分钟的时间。
“魔幻”的一幕是:太多高喊AI口号的企业,却迟迟无法落地;美团看似是AI世界里的缄默派,却秉持着“务实”的原则,选择了最有可能先期落地的低速载物配送场景,且智能化早已渗透到了业务的每一个环节。
03 生活服务“新基建”
一系列信号表明,AI尖子生美团也逐渐开始“高调”起来。美团无人车跑在了行业的前头,夏华夏也从实验室走出来站在了演讲台......
其中的外部诱因大概率就是“新基建”的浪潮。作为影响下一个十年的商业基础设施,美团没有理由不成为其中的参与者。但从美团一贯场景驱动、业务驱动的技术逻辑来看,或许不会向BAT那样做大而全的布局,而是锚定与本地生活服务相关的场景,成为生活服务领域的新基建代表。
一方面,当美团确定Food+Platform的战略,选择用户需求和核心技术双轮驱动的增长模式时,就夯实了本地生活服务的方向,而美团的资源优势也集中于此。除了前面提到的无人车、美团大脑等AI技术优势,美团在国内2800个县级以上城市打造了分钟级配送网络,连接了620多万家商户,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基础设施建设者。
另一方面,本地生活服务的市场潜力足够大,仅仅是其中一隅的餐饮市场,2019年的市场规模就高达4.2万亿元,而餐饮的线上化水平还只有10%左右,存在庞大的增量空间。言外之意,本体生活服务为AI留下了诱人的生长空间,比如餐馆每年的倒闭率高达20%,美团大脑则可以帮助“老板”们优化经营,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
正如王兴在美团十周年内部信中对下一个十年的展望:“我们会在科技研发上加大投入,让科技更好地普惠产业发展。”2020年可能也是美团AI的拐点,从默默落地的AI尖子生成为“城市新基建”的奠基者。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2023年7月6日,第六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在上海开幕,“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本届大会的备受瞩目的话题,据悉,在昇腾AI大模型的创新研发中,华为联手26家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了一支协同创新的“AI明星队”,云天励飞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杰出代表,和互联网大厂、运营商、科研院所等优秀团队
这几个月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展现出的能力令世界惊叹。自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掀起了一波AI浪潮后,AI仿佛已经沉寂了很久,ChatGPT的横空出世就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让AI这个名词重回C位。过去在AI1.0时代,主要通过训练模型来实现图像识别、声音识别、语言处理等特
文:互联网江湖作者:志刚2023年的IoT需要一个新故事。6月29日,涂鸦智能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企业级战略PaaS2.0,希望通过一个平台+四大开发服务,建立起IoT生态。对于这场发布会,市场的态度是积极的。美东时间6月29日收盘,涂鸦智能美股股价上涨5.6%,来到1.87美元/股。近日股价稳定
2020年底,王慧文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时,外界本以为这位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而持续创业20年的人物即将告别创业舞台。但是,一个曾经多次创业,正值壮年的互联网老将心中的创业热情是难以熄灭的。
文/道哥美国设计软件公司Figma近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即上演“狂飙”行情——发行价定每股33美元,开盘报价85美元,较发行价翻倍。首日收报115.50美元,较发行价大涨约250%,市值飙升至近670亿美元,创下近30年来同等规模美股IPO的最大单日涨幅纪录。然而,随着短线资金获利了结,
8月16日,卢松松非常荣幸的成为了一名《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观众。这是一场超酷的机器人运动会,也是人类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奥运会,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会参加500多个比赛项目。看了一天的比赛,晚上就回来写文章,编辑短视频。先说感悟:(1)这是人类首次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运动会,史无前
文/一灯来源/节点财经在当前无人敢缺席的AI军备竞赛中,巨头们一面为巨额的资本支出焦虑,一面又向市场勾勒着未来的宏伟蓝图。在各家动辄千亿级投入的背景下,市场迫切需要一份关于AI回报价值的有力证明。而腾讯,率先给出了答卷。8月13日,腾讯控股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尽管资本开支同比剧增119%,达
文/二风来源/节点财经2025年的硅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上演。这场战争的核心武器不是代码或芯片,而是人——那些全球仅有数千名、能够构建未来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的顶尖大脑。在这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Meta及其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正扮演着最具侵略性的
Manus撕开一道真相
文/八真来源/节点财经具身智能赛道,谁最有可能拔得A股资本市场的头筹?答案大概率是诞生刚刚两年,由华为"天才少年"、B站百万粉丝科技UP主稚晖君(彭志辉)创立的智元机器人。近期,从事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上纬新材(688585.SH)丢出重磅炸弹,宣布智元机器人及相关主体将通过收购其至少63.62%的股
文/道哥大举裁员、清空账号、国内IP无法访问——曾被誉为“中国AIAgent希望之星”的Manus,在估值飙至5亿美元的高光时刻“闪离”中国市场。近日,Manus“裁员、出走”的消息在媒体端大量发酵。消息称,Manus公司总部将由中国迁至新加坡,其国内团队也将大幅裁撤——原有120人规模团队除4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