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慧物流时代的到来,物流机器人产品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比如在仓储物流领域,工作效率更为出色的AGV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已经在逐渐取代人力,承担起物流运输、配送等工作。
而在这些机器人产品进入市场的同时,国内物流机器人市场中崛起的一大批新兴企业,也在市场的推动下快速成长,开始与电商企业争夺市场,这就促使国内物流机器人市场的战火越烧越旺。
物流机器人行业迎来春天
近两年来,国内物流机器人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快。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智能物流市场规模达到3380亿元,到2019年就已增长至5000亿元,其中AGV搬运机器人产品销量直接从0.45万台,增长至1.89万台,平均增长率超过了30%。
迅猛增长的销量,让物流机器人行业很快就受到资本青睐。截止今年10月,国内物流行业就得到了58笔融资,融资金额达186.66亿元,其中物流机器人企业占比就达到了79.2%,可见投资者对物流机器人行业的热情。
而投资者青睐物流机器人行业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政策支持是推动智慧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快递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国内物流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设备应用的落地进一步加速,这为物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助力。
其次,随着国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人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为物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打开了市场需求。据观研天下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10月,国内快递业务量达到了496.6亿件。但与此同时,物流行业生产线面临的包装、存储、运输压力进一步加大,这让在效率方面极具优势的物流机器人有了用武之地,由此带动了物流机器人销量的增长。
最后,AI、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也让物流机器人的智能化应用成为可能。随着新兴科技技术的发展,物流机器人的智能搜索、动态识别、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市场中的物流机器人已经能够胜任分拣、运输等多方面的工作。
在多方面的推动下,国内物流机器人市场开始蓬勃发展。而提前布局该领域的极智嘉、快仓、旷视科技等企业则借此机会,迅速在市场中成长起来,开始与电商企业争夺市场。
电商、AI企业争锋
从行业整体来看,在物流机器人领域布局的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阿里、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另一类则是以极智嘉、快仓、旷视科技为代表的新兴AI企业。
在具体布局方面,这两类企业都有明显差异。比如率先入场的电商企业,不仅在仓储物流领域推出了码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打包机器人产品,还发布了能够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配送机器人。比如阿里小蛮驴机器人、京东配送机器人、苏宁卧龙一号机器人,都具有配送服务功能。
从三家的布局来看,阿里、京东、苏宁是想要通过多种物流机器人产品,打造从仓储到配送的智能化服务闭环。而这样的布局模式,不仅能够发挥物流机器人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还能为其电商业务的发展提供助力。
相比之下,在物流机器人市场迅速崛起的AI企业,则意在推动物流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比如布局该领域的极智嘉、海康威视、快仓等AI企业,其推出的分拣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叉车机器人产品,则主要解决仓储的运输问题。
不过,各家AI企业进军物流机器人行业的目的,仍存在一些差异。比如致力于物流机器人产品研发的极智嘉、快仓,主要为物流行业的企业提供服务;而领跑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海康威视、旷视科技,则是为了拓展其AI技术的应用场景,同时打开新的营收渠道。
由此可见,电商、AI企业入局物流机器人行业,其抱有的目的不尽相同。不过,在仓储物流领域,电商、AI企业的物流机器人产品并没有太大差别,两类企业的竞争关系非常明显。
各有优势
随着物流机器人市场的飞速发展,电商、AI企业在仓储物流领域的交锋正在加剧。而在这场博弈中,各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
阿里、京东等电商企业的优势,在于其自建的阿里菜鸟网络、京东物流生态。目前的市场中,京东物流已经在上海、广州、北京、昆山等城市建立了物流仓储系统,这对其物流机器人场景应用落地大有裨益;而阿里菜鸟网络也在武汉、郑州、成都等城市,建立了物流仓储系统,这些都为其在物流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助力。
在场景应用方面,目前京东、阿里两家已经建成自家的智能仓储基地。比如京东无人仓,已经实现了从入库、存储,再到包装、分拣的全智能化场景应用;而阿里的机器人旗舰仓,则使用了搬运机器人、分拣机器人等产品,能够将工作效率提升了5-6倍。
和电商企业相比,AI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市场方面。比如深耕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海康威视、旷视科技,已经积累了深厚的AI技术,其物流机器人产品在智能避障、智能识别、激光视觉融合技术等方面表现出色。
而极智嘉、快仓等企业,在多年的积累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比如,极智嘉已经占据全球AMR市场10%市场份额,合作品牌包括耐克、沃尔玛、苏宁等知名企业。而业内知名的快仓,则跟唯品会、国药、邮政等企业深入合作。
对比之下,两个领域的企业优势还有很大差异。这种情况下,AI、电商企业谁能在这场博弈中胜出,仍未可知。
谁将胜出?
对于电商、AI企业在国内物流机器人市场的博弈,还需要从行业发展、市场形势等方面综合看待。
首先,在行业发展方面,国内物流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普及阶段,还需要各家企业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国内物流机器人市场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电商、AI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还未进入白热化阶段。但随着市场日益成熟,这两个领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其次,在市场形势方面,AI、电商企业仍是赛道的主要玩家。据创泽网调查报告显示,物流机器人行业排名前20名企业中,超过60%的都是AI、电商企业。以此来看,未来的物流机器人市场,仍将会是这两个领域的企业各据一方的局面。
最后,在产品方面,各家的物流机器人产品在功能方面大同小异,但AI企业在技术方面稍许领先。比如旷视科技的物流机器人,在河图系统的加持下,在物流场景应用中表现出色。而有着多年技术积累极智嘉,其机器人产品则斩获多项年度大奖,其实力也不容小觑。
从这些方面来看,电商、AI企业在国内物流机器人市场,这场难分胜负的博弈,仍将会持续下去。而在AI企业不断崛起的情况下,阿里、京东等电商企业,还需要在AI技术方面多下功夫,才能在与AI企业争雄的市场中行稳致远、乘风破浪。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2023年7月6日,第六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在上海开幕,“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本届大会的备受瞩目的话题,据悉,在昇腾AI大模型的创新研发中,华为联手26家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了一支协同创新的“AI明星队”,云天励飞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杰出代表,和互联网大厂、运营商、科研院所等优秀团队
这几个月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展现出的能力令世界惊叹。自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掀起了一波AI浪潮后,AI仿佛已经沉寂了很久,ChatGPT的横空出世就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让AI这个名词重回C位。过去在AI1.0时代,主要通过训练模型来实现图像识别、声音识别、语言处理等特
文:互联网江湖作者:志刚2023年的IoT需要一个新故事。6月29日,涂鸦智能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企业级战略PaaS2.0,希望通过一个平台+四大开发服务,建立起IoT生态。对于这场发布会,市场的态度是积极的。美东时间6月29日收盘,涂鸦智能美股股价上涨5.6%,来到1.87美元/股。近日股价稳定
2020年底,王慧文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时,外界本以为这位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而持续创业20年的人物即将告别创业舞台。但是,一个曾经多次创业,正值壮年的互联网老将心中的创业热情是难以熄灭的。
文/道哥美国设计软件公司Figma近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即上演“狂飙”行情——发行价定每股33美元,开盘报价85美元,较发行价翻倍。首日收报115.50美元,较发行价大涨约250%,市值飙升至近670亿美元,创下近30年来同等规模美股IPO的最大单日涨幅纪录。然而,随着短线资金获利了结,
8月16日,卢松松非常荣幸的成为了一名《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观众。这是一场超酷的机器人运动会,也是人类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奥运会,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会参加500多个比赛项目。看了一天的比赛,晚上就回来写文章,编辑短视频。先说感悟:(1)这是人类首次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运动会,史无前
文/一灯来源/节点财经在当前无人敢缺席的AI军备竞赛中,巨头们一面为巨额的资本支出焦虑,一面又向市场勾勒着未来的宏伟蓝图。在各家动辄千亿级投入的背景下,市场迫切需要一份关于AI回报价值的有力证明。而腾讯,率先给出了答卷。8月13日,腾讯控股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尽管资本开支同比剧增119%,达
文/二风来源/节点财经2025年的硅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上演。这场战争的核心武器不是代码或芯片,而是人——那些全球仅有数千名、能够构建未来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的顶尖大脑。在这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Meta及其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正扮演着最具侵略性的
Manus撕开一道真相
文/八真来源/节点财经具身智能赛道,谁最有可能拔得A股资本市场的头筹?答案大概率是诞生刚刚两年,由华为"天才少年"、B站百万粉丝科技UP主稚晖君(彭志辉)创立的智元机器人。近期,从事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上纬新材(688585.SH)丢出重磅炸弹,宣布智元机器人及相关主体将通过收购其至少63.62%的股
文/道哥大举裁员、清空账号、国内IP无法访问——曾被誉为“中国AIAgent希望之星”的Manus,在估值飙至5亿美元的高光时刻“闪离”中国市场。近日,Manus“裁员、出走”的消息在媒体端大量发酵。消息称,Manus公司总部将由中国迁至新加坡,其国内团队也将大幅裁撤——原有120人规模团队除4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