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速,技术的力量也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长。指数级的增长是具有迷惑性的,它始于极微小的增长,随后又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爆炸式地增长——如果一个人没有仔细留意它的发展趋势,这种增长将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被誉为《Inc.》杂志称为“托马斯·爱迪生的法定继承人”的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奇点临近》一书中这样写道。这位拥有13项荣誉博士头衔的世界领先的发明家,为人们描绘了未来人工智能社会图景。
雷·库兹韦尔认为,由于摩尔定律的存在,技术会呈指数级增长,而人类社会也将在2045年到达人工智能的奇点,其次,基于生物形态的人类实质上只不过是一套高度复杂神经网络下的一个算法系统,未来必将被更高级的算法系统替代。
“盲目的乐观可能是最致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皮埃罗•斯加鲁菲认为:“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起源于1956年或更久之前,只不过,过去由于计算机处理系统还不够强大,人工智能并没有得到长足快速的发展。”
从现实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的程度来看,目前AI无人驾驶领域的进展似乎也印证了皮埃罗•斯加鲁菲的观点。回顾人类历史重大变革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蒸汽机的改良还是内燃机的发明,出行领域一直都是先进技术应用的最前沿。
追本溯源,近年来无人驾驶技术的爆发的技术基础也源自于2006由Hinton在深度学习领域的革命性成果,由此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得以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以及计算机行为决策方面深度应用,从而构成了无人驾驶软体层面的技术基础,而在实现无人驾驶的工程应用上,已经不存在较大的技术障碍,因而,无人驾驶的天花板依旧在于基于深度学习的AI技术的局限性。
而另一方面,基于AI技术的L4级别的自动驾驶已经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目前,google Waymo、特斯拉AutoPilot、百度Apollo以及通用Cruise均已实现L4级别的自动驾驶。
无人驾驶的阿喀琉斯之踵
2016年的美国,一辆自动行驶中的特斯拉Models撞上了一辆白色拖挂货车,致使驾驶员死亡,这是第一例无人驾驶车祸致死的案例。
事后,有专业人士据车祸地点的环境分析后指出,在强光直射下,依赖摄像头的图像识别系统失效,未能及时检测出前方正在穿过道路行驶的白色货车,同时由于毫米波雷达位置较低,而一般的毫米波雷达垂直视角在±5°以内,导致当Tesla靠近拖挂卡车侧面时,雷达波束从下侧穿过了卡车,导致漏检,从而致使事故发生。车祸发生后,特斯拉改进了无人驾驶系统,并修改了官网关于AutoPilot的释义。
实际上,安全问题确实是无人驾驶技术全面落地的阿喀琉斯之踵。以深度学习算法为核心的AI技术构筑的无人驾驶系统至今尚未真正解决由“计算机理解偏差”而带来的驾驶安全性的问题。
从AI技术演化的角度来看,深度学习算法为核心的“智能化”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而是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在“动态规划”原则下对统计意义上“最优解”的达成。因此,当下要想解决无人驾驶的安全性问题,必须在这个框架下将“不安全”的可能性降低到一个低于人类车祸概率的红线之下,才具备无人驾驶走进千家万户的“接受底线”。
今年五月,在宁波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发表了主题为《直觉性AI与无人驾驶》的演讲。郑南宁院士提出,在算法模型下,建立覆盖全部的场景模型是不可能的,但“构造一个基于认知构建的类人自主驾驶,使AI自主驾驶具有类人的决策机制,则能应对高动态和强随机性的交通场景变化。
在小编看来,基于人类思维决策机制建立算法模型,使AI具有类人的“意识”以当前的技术条件还无法达成,一方面,人类的决策往往通过自身多方面的经验达成,而并非固定的在驾驶场景下形成单一的决策机制,另一方面,在大多数人的决策过程中,感性因素常常会占主导地位,而算法决策则是百分百的理性决策,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理性决策往往不是“最优选择”。
在电影《机械公敌》(又名《我,机器人》)中,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戴尔·史普纳在一场车祸中与一位小女孩一同掉入水中,而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经过计算后选择就起生产率更高的戴尔·史普纳而放弃了小女孩的生命,而假如现实中发生类似的事件,作为人类的救援人员显然会优先选择拯救女孩,因为这才人性约束下的“最优解”。
“AI安全陷阱”下,AI驾驶技术的“奇点”
放眼未来,无人驾驶必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全面应用至出行领域,届时,现有交通规则甚至道路形态或将出现新的变化。而从无人驾驶的初步应用到无人驾驶时代的来临之间,人们将长期处于一个“人类+AI驾驶”的混合出行时代。而在这个过程中,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如果说安全问题是AI无人驾驶落地的“入场券”那么,无人驾驶与现有交通体系及规则的适应则是一场AI与人类直接的“博弈”。
从本质上看,AI无人驾驶的演进过程,是一个在以提高出现便捷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人类逐渐将出行部分逐渐交给AI负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在出行领域保留主导权的同时,将出行安全与操控权交付至AI,以实现对人力的解放。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博弈其中一方的人类又有着十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人们希望通过AI来解放人力,来获得出行体验的“舒适性”,另一方面,人们又担心现有技术条件下,AI的决策会带来安全风险和道德风险。因此,无人驾驶的落地不止是技术层面的落地,也是公众认可度和无人驾驶交通法规等层面系统化适应。
在决策层面上,基于深度学习的AI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类人”的决策模型,因而,人们可以预期的AI无人驾驶,实质上是低安全风险下的交通辅助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AI无人驾驶的进步反而会增加人类驾驶者陷入“AI安全陷阱”:一方面“非人”的AI并不能真正给与驾驶者安全的保障,另一方,日益进步的AI无人驾驶技术会增加驾驶者的“惰性”从而造成潜在安全风险。
在小编看来,无人驾驶跨越“AI安全陷阱”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判断AI无人驾驶技术进化的奇点,而判断无人驾驶是否达到技术奇点的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AI完全具有作为“人”的分析决策能力(也就是实现独立思考的人工智能);二、基于深度学习的AI无人驾驶在实际道路行驶中的事故率要远远低于人类驾驶。
其次,从现实的层面来看,软体程序是AI技术不可或缺的构成,在联网状态下,获得车辆控制权的AI也更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因此,除行驶安全外,网络安全问题也是无人驾驶真正落地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真正的无人驾驶落地还需要多久?
从AI技术的发展来看,自2006年深度学习领域取得突破以来,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快速发展,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与算力成为AI领域的三大核心技术,就目前而言,AI技术三要素中的算力依然依靠强大的计算机作为物流支持,但随着摩尔定律的失效,传统半导体产业逐渐迎来技术瓶颈,AI技术进步或将面临新的停滞。
摩尔定律的失效,意味着在现有尺寸下,计算机算力也面临着物理瓶颈,而AI技术的增长又需要大量算力的支持,由此可以预见的是,AI技术增长将陷入新的困境期,同时,AI技术发展的停滞也将进一步限制在无人驾驶领域AI技术的应用。
在现有AI技术以及其成长空间下,未来,无人驾驶的落地将不可避免的分为两个阶段,即封闭场景下的商业化落地,以及作为驾驶辅助功能的商业化落地,而要想真正的实现智能无人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
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让人们感叹人工智能时代似乎近在咫尺,但也正如他在书中所写:“人们总是高估短期内能达到的目标,却容易低估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的目标。”也许,真正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影响之深远我们还知之甚少,但人们也应对于如今AI的现实应用给予更加理性的认知,而这也是AI技术得以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号:13124791216,转载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2023年7月6日,第六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在上海开幕,“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本届大会的备受瞩目的话题,据悉,在昇腾AI大模型的创新研发中,华为联手26家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了一支协同创新的“AI明星队”,云天励飞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杰出代表,和互联网大厂、运营商、科研院所等优秀团队
这几个月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展现出的能力令世界惊叹。自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掀起了一波AI浪潮后,AI仿佛已经沉寂了很久,ChatGPT的横空出世就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让AI这个名词重回C位。过去在AI1.0时代,主要通过训练模型来实现图像识别、声音识别、语言处理等特
文:互联网江湖作者:志刚2023年的IoT需要一个新故事。6月29日,涂鸦智能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企业级战略PaaS2.0,希望通过一个平台+四大开发服务,建立起IoT生态。对于这场发布会,市场的态度是积极的。美东时间6月29日收盘,涂鸦智能美股股价上涨5.6%,来到1.87美元/股。近日股价稳定
2020年底,王慧文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时,外界本以为这位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而持续创业20年的人物即将告别创业舞台。但是,一个曾经多次创业,正值壮年的互联网老将心中的创业热情是难以熄灭的。
文/道哥美国设计软件公司Figma近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即上演“狂飙”行情——发行价定每股33美元,开盘报价85美元,较发行价翻倍。首日收报115.50美元,较发行价大涨约250%,市值飙升至近670亿美元,创下近30年来同等规模美股IPO的最大单日涨幅纪录。然而,随着短线资金获利了结,
8月16日,卢松松非常荣幸的成为了一名《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观众。这是一场超酷的机器人运动会,也是人类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奥运会,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会参加500多个比赛项目。看了一天的比赛,晚上就回来写文章,编辑短视频。先说感悟:(1)这是人类首次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运动会,史无前
文/一灯来源/节点财经在当前无人敢缺席的AI军备竞赛中,巨头们一面为巨额的资本支出焦虑,一面又向市场勾勒着未来的宏伟蓝图。在各家动辄千亿级投入的背景下,市场迫切需要一份关于AI回报价值的有力证明。而腾讯,率先给出了答卷。8月13日,腾讯控股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尽管资本开支同比剧增119%,达
文/二风来源/节点财经2025年的硅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上演。这场战争的核心武器不是代码或芯片,而是人——那些全球仅有数千名、能够构建未来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的顶尖大脑。在这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Meta及其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正扮演着最具侵略性的
Manus撕开一道真相
文/八真来源/节点财经具身智能赛道,谁最有可能拔得A股资本市场的头筹?答案大概率是诞生刚刚两年,由华为"天才少年"、B站百万粉丝科技UP主稚晖君(彭志辉)创立的智元机器人。近期,从事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上纬新材(688585.SH)丢出重磅炸弹,宣布智元机器人及相关主体将通过收购其至少63.62%的股
文/道哥大举裁员、清空账号、国内IP无法访问——曾被誉为“中国AIAgent希望之星”的Manus,在估值飙至5亿美元的高光时刻“闪离”中国市场。近日,Manus“裁员、出走”的消息在媒体端大量发酵。消息称,Manus公司总部将由中国迁至新加坡,其国内团队也将大幅裁撤——原有120人规模团队除4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