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于生活而言究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在科技至上者的眼中,科技是生活、社会进步的唯一钥匙,是人类长河之中向着灯塔进发的唯一燃料。而在对立者的眼中,科技的发展会迎来一个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那将会是人类生活的自我终结。
这种争议一直存在于AI的发展之中,不论是智能家居是否真的智能,还是智能汽车的事故如何避免,甚至是算法推荐是否阻碍了人的多元化发展,都是争议的体现。而这些争议最本质的问题却指向了技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究竟AI科技该如何更好服务生活。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科技公司都有自己的答案。家电企业致力于让产品贴近生活,造车新势力们想让出行更加安全智能,而科大讯飞也在这次的1024开发者大会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技术落地场景的“二级跳”
从这次科大讯飞的全球开发者大会来看,过去一年以来,科大讯飞在科技落地到场景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个阶段是通过语音切入各个场景之中。 语音交互技术是科大讯飞的优势,通过语音去切入到各个场景之中,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应对不同的突发情况。
通过语音技术的切入,科大讯飞现在已经成功渗透了教育、汽车出行、工厂管理、医疗防疫等多个方面。比如科大讯飞最近和造车新势力蔚来达成合作,为其三款车型提供智能语音解决方案,就是向智能出行领域的渗透。
第二个则是以点带面的阶段。 通过语音切入领域,然后扩展外延,以语音为基础扩大服务范围,打造适合于多元场景的技术平台,从而提供更加完备的服务和技术支撑。因为和使用场景的重合范围更大,这个阶段也是科大讯飞正在重点发展的。
以教育场景为例,此前科大讯飞在教育场景中很多都是通过语音来切入,比如翻译机、智能故事机等硬件和语音交互的软件,而如今科大讯飞在智慧教育场景中集合了考试、学习、课堂等多个方面,提供一整套的技术平台做服务支撑。
而这也是科大讯飞在疫情期间可以支持超过2800万学生43亿次语音测评需要的原因,有效解决了语言学习的远程需求在疫情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
同样在医疗场景之中,也体现出科大讯飞这种以点带面的模式,比如从语音问诊、语音随访,到智能医疗辅助平台的突破,使用者可以通过这种平台来满足自己在一个场景之中的更多需求,自然会更加便捷。
通过两个阶段的技术落地,科大讯飞可以更好地将技术落地到场景之中。而将技术融入生活场景之中,才能更理解使用者的需求,提供更加贴合实际的服务。
以点带面如何跑通?
对于企业而言,这种以点带面的模式,需要的是底层的技术支撑足够能打,才能保证在多元化拓宽领域的时候事半功倍。如果底层的技术能力不够,那么在多元化扩张的过程中更容易冒进,也更容易让被拉长的战线功亏一篑。
而对于科大讯飞来说,能够跑通这种以点带面模式的最根本支撑,就是已经开放了十年之久的讯飞开放平台。
根据科大讯飞1024大会中公布的数据,如今讯飞开放平台的开发者数量从108万上升到了157万,开发应用数也从70万增长到93万。这种平台内开发者和应用的扩充,正在不断将技术触手伸到不同场景之中,也在不断扩大讯飞平台的边界。
平台中的内容能够快速增长,自然是因为平台自身的不断开放,而讯飞平台的开放体现在对众多开发者的扶持之上。
使用者对一项技术和服务能否满意,取决于开发者能否针对使用者的痛点来解决问题,于是平台内众多的开发者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科大讯飞在这次1024大会上表示将继续深化对开发者的扶持,包含了平台资源、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等方面。
这种对开发者的扶持,就是另一种意义上将平台再次深度开放。而这种帮助开发者不断成长的过程,也会给科大讯飞带来隐性的利好。
开放的平台可以提供给开发者更好的资源和技术,帮助开发者进一步推出更好的产品,也就是给使用者提供改善生活更加便捷、有效的AI技术,而使用者的良好体验也将反哺平台,最终形成一个三方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开放、多元的双层红利
这种良性循环不仅对科大讯飞有利好,也对整体的AI产业有着诸多裨益。
对于科大讯飞自身来说,最主要的是这种三方促进的循环可以助力自身AI生态的建设。平台只是内容的集合,而生态可以将内容释放出最大的价值,通过与生态中相关内容的联动,可以起到1+1>2的效果。
而生态的成功建设也会对使用者更加友好,使用者可以在一个生态之中满足自己不同场景的多元需求。举例来说,很多人可以在阿里的生态之中进行购物、教育、娱乐、医疗等多种活动,满足多种需求。
阿里的生态吸引了很多的消费者常驻其中,而科大讯飞的AI生态同样也正在发挥这样的功效,也可以将使用者进一步稳固在自身的平台之中。
而对于整个AI行业来说,这种循环也会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首先这种循环助力了众多小型AI企业的成长。 通过循环之中的互相促进,小型AI企业可以有更好的成长机会,而越来越多的AI企业成长起来之后,将会让整个AI行业更加多元化,同时也提供给使用者更多的选择机会。
其次也可以刺激更多的企业一起共建生态,向AI行业释放更多的活力。 可以将每一个开放的平台理解为河流,共同流入AI行业这个大海之中,在多方平台的共同作用下,拉动整体AI市场的增长。
AI下一站:精细化生活场景
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不断前进,技术也将进一步赋能生活,让人们更加明显感受到“科技改变生活”。
但是用科技改变生活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事情,就像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还有更高的追求在前方。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是很好的说明,只是金字塔的塔尖部分将会一直向上,人们的需求也不会止步于当下。
更何况正是因为有了解决需求的欲望,人类才有了一直进步的动力。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人们对于AI技术的要求,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满足简单的日常生活场景了,更加精细化的需求也在等待着AI技术的去解决。因为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场景的划分逐渐精细化,人们对于不同细分场景之中的需求也会同时增加。
举例来说,现阶段的智能家居有时候还是需要人来做很多事情,而自动驾驶技术也很难去应对更加复杂的路况,智能手机的语音助手有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使用者的意思。归根到底就是:人们的一些精细化需求还很难被AI技术满足。
而这也是AI行业即将进入的下一个阶段,如何在生活中更加细节的地方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这要求AI技术需要更好地融入进细分的使用场景之中,足够贴近生活,足够理解生活,才能满足使用者日益复杂和琐碎的需求。
而在拥抱了生活的细碎之后,AI技术也可以有充足的准备去迈入下一个新的阶段,继续为人类生活提供服务,释放更大的社会价值。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2023年7月6日,第六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在上海开幕,“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本届大会的备受瞩目的话题,据悉,在昇腾AI大模型的创新研发中,华为联手26家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了一支协同创新的“AI明星队”,云天励飞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杰出代表,和互联网大厂、运营商、科研院所等优秀团队
这几个月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展现出的能力令世界惊叹。自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掀起了一波AI浪潮后,AI仿佛已经沉寂了很久,ChatGPT的横空出世就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让AI这个名词重回C位。过去在AI1.0时代,主要通过训练模型来实现图像识别、声音识别、语言处理等特
文:互联网江湖作者:志刚2023年的IoT需要一个新故事。6月29日,涂鸦智能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企业级战略PaaS2.0,希望通过一个平台+四大开发服务,建立起IoT生态。对于这场发布会,市场的态度是积极的。美东时间6月29日收盘,涂鸦智能美股股价上涨5.6%,来到1.87美元/股。近日股价稳定
2020年底,王慧文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时,外界本以为这位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而持续创业20年的人物即将告别创业舞台。但是,一个曾经多次创业,正值壮年的互联网老将心中的创业热情是难以熄灭的。
文/道哥美国设计软件公司Figma近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即上演“狂飙”行情——发行价定每股33美元,开盘报价85美元,较发行价翻倍。首日收报115.50美元,较发行价大涨约250%,市值飙升至近670亿美元,创下近30年来同等规模美股IPO的最大单日涨幅纪录。然而,随着短线资金获利了结,
8月16日,卢松松非常荣幸的成为了一名《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观众。这是一场超酷的机器人运动会,也是人类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奥运会,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会参加500多个比赛项目。看了一天的比赛,晚上就回来写文章,编辑短视频。先说感悟:(1)这是人类首次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运动会,史无前
文/一灯来源/节点财经在当前无人敢缺席的AI军备竞赛中,巨头们一面为巨额的资本支出焦虑,一面又向市场勾勒着未来的宏伟蓝图。在各家动辄千亿级投入的背景下,市场迫切需要一份关于AI回报价值的有力证明。而腾讯,率先给出了答卷。8月13日,腾讯控股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尽管资本开支同比剧增119%,达
文/二风来源/节点财经2025年的硅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上演。这场战争的核心武器不是代码或芯片,而是人——那些全球仅有数千名、能够构建未来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的顶尖大脑。在这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Meta及其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正扮演着最具侵略性的
Manus撕开一道真相
文/八真来源/节点财经具身智能赛道,谁最有可能拔得A股资本市场的头筹?答案大概率是诞生刚刚两年,由华为"天才少年"、B站百万粉丝科技UP主稚晖君(彭志辉)创立的智元机器人。近期,从事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上纬新材(688585.SH)丢出重磅炸弹,宣布智元机器人及相关主体将通过收购其至少63.62%的股
文/道哥大举裁员、清空账号、国内IP无法访问——曾被誉为“中国AIAgent希望之星”的Manus,在估值飙至5亿美元的高光时刻“闪离”中国市场。近日,Manus“裁员、出走”的消息在媒体端大量发酵。消息称,Manus公司总部将由中国迁至新加坡,其国内团队也将大幅裁撤——原有120人规模团队除4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