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机器的协同合作从来不是发明家们的主要课题,但第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却在无意之间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76年,哈格里夫斯从一架踢倒的纺织机上得到了灵感,设计出了珍妮纺纱机,使用者可以一手拉线,一手打纬,同时双脚蹬踩踏板提供动力,它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开端,也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开始系统地思考人与机器的关系。
当机器的能力在计算机科学的驱动下日益强大,这一问题也从幕后转到了台前。11月4日,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和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波特进行了一场世纪对话,就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展开了讨论。
在这场被业界高度关注的对话中,二人表达了截然相反的观点。马克·雷波特认为,未来机器势必会取代人类,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周曦则认为,人工智能一定要为人所服务,让机器去延展人类的智慧。
人机协同:卓别林没有想到的事
20世纪初,在泰勒“科学管理原则”的影响下,机器成了工厂里最宝贵的生产资料,而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职责仅仅在于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1935年,卓别林的最后一部默片《摩登时代》上映,以夸张的表演风格揭示了美国底层工人残酷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影射出当时的人们对工业社会的担忧:人会不会沦为机器的奴隶?
当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走向应用时,这样的担忧被进一步放大。1986年,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著作《风险社会》出版,指出现代社会的风险是一种人类制造出来的风险,而技术风险则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类型。这一观点也让人工智能的发展受到了质疑。
对此,周曦认为,这个问题的假设是不合理的,因为人工智能根本不具备取代人类的能力。“现在的技术远没有达到完美的阶段,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是基于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很难让人工智能向着真正的智慧化发展。”周曦坦言,当下的人工智能远没有达到取代人类的技术水准。
周曦指出,“依靠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另外一条路——专家知识,我们要相信人的力量,与人结合。因为人可以在复杂的环境、很小的样本下做出创造性的决定,但是机器一定要做成千上万次的试错才能做出决定。”
当然,周曦并不否认机器的优势,但他认为相较之下,最后有智慧的仍是人。只是,人的脑力始终受到自身体力、经验和时间的限制,人与机器的合作才能打破这一局限。因此人机协同才是人工智能行业未来的出路。
“如果我们的人工智能也按照人的逻辑层层递进,那它就成了人的良师益友,可以启发人类,帮助人类。” 周曦相信未来人与机器的关系一定是相辅相成的,但最终的决策权依旧在人类的手中,双方配合以实现极致的效率,这就是人机协同的最终形态。
对此,马克·雷波特则持不同观点,“机器完全可以取代人类去做那些枯燥的、无聊的或是危险的工作,比如当疫情来临时,机器人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优势的选择。”马克·雷波特认为,未来机器势必会取代人类,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但是,如何界定“枯燥无聊”的工作,又如何解决机器替代这部分人后的就业问题,马克·雷波特并没有给出答案。
定位整体解决方案
相较于PC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的商业化之路不算平坦,这其中既有技术瓶颈期所带来的困难,也有在商业化探索上经历的困境。
2016年,360创始人周鸿祎曾在《商业周刊》上发文断言,纯粹的人工智能是不会有商业模式的。现在看来,周鸿祎的话可谓是对错参半,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发展离不开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但以云从科技为代表的“AI四小龙”也的确摸索出了一条人工智能的独立发展路径。
在周曦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局限在某一细分领域,更不应局限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上,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平台型应用,这不仅是云从科技对于自身的定位,也是目前行业内达成的共识。
“资本市场希望能够先投未来掌握核心技术,甚至核心平台的公司,比如说早期投资AI四小龙等等。”周曦指出,人工智能行业的出路在于掌握核心技术,并最终建成跨行业、跨地区的平台型应用。
实际上,以视觉识别起家的云从科技,业务范畴早已遍布各个领域。例如,在民航领域,云从科技打造了“飞凤平台”,为机场的安全保障、生产运行、旅客服务提供职场。在医疗领域,云从科技与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建设全球第一家融合智慧就诊、智慧医疗、智慧安保、智慧楼宇于一身的智能化医院。
在这些跨行业、跨场景的平台型应用上,云从科技所倡导的人机协同的理念贯穿于其中,国内首个人机协同开放平台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诞生。
今年5月,云从科技与广州市政府达成“数字基建”合作,共建国内首个人机协同开放平台,致力于构建人机交互、人机融合、人机共创,软硬件一体化的人机协同服务体系,这也标志着云从科技已蜕变为基于AI核心技术闭环的人机协同解决方案提供商。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2023年7月6日,第六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在上海开幕,“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本届大会的备受瞩目的话题,据悉,在昇腾AI大模型的创新研发中,华为联手26家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了一支协同创新的“AI明星队”,云天励飞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杰出代表,和互联网大厂、运营商、科研院所等优秀团队
这几个月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展现出的能力令世界惊叹。自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掀起了一波AI浪潮后,AI仿佛已经沉寂了很久,ChatGPT的横空出世就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让AI这个名词重回C位。过去在AI1.0时代,主要通过训练模型来实现图像识别、声音识别、语言处理等特
文:互联网江湖作者:志刚2023年的IoT需要一个新故事。6月29日,涂鸦智能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企业级战略PaaS2.0,希望通过一个平台+四大开发服务,建立起IoT生态。对于这场发布会,市场的态度是积极的。美东时间6月29日收盘,涂鸦智能美股股价上涨5.6%,来到1.87美元/股。近日股价稳定
2020年底,王慧文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时,外界本以为这位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而持续创业20年的人物即将告别创业舞台。但是,一个曾经多次创业,正值壮年的互联网老将心中的创业热情是难以熄灭的。
文/道哥美国设计软件公司Figma近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即上演“狂飙”行情——发行价定每股33美元,开盘报价85美元,较发行价翻倍。首日收报115.50美元,较发行价大涨约250%,市值飙升至近670亿美元,创下近30年来同等规模美股IPO的最大单日涨幅纪录。然而,随着短线资金获利了结,
8月16日,卢松松非常荣幸的成为了一名《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观众。这是一场超酷的机器人运动会,也是人类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奥运会,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会参加500多个比赛项目。看了一天的比赛,晚上就回来写文章,编辑短视频。先说感悟:(1)这是人类首次给机器人办的第一届运动会,史无前
文/一灯来源/节点财经在当前无人敢缺席的AI军备竞赛中,巨头们一面为巨额的资本支出焦虑,一面又向市场勾勒着未来的宏伟蓝图。在各家动辄千亿级投入的背景下,市场迫切需要一份关于AI回报价值的有力证明。而腾讯,率先给出了答卷。8月13日,腾讯控股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尽管资本开支同比剧增119%,达
文/二风来源/节点财经2025年的硅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上演。这场战争的核心武器不是代码或芯片,而是人——那些全球仅有数千名、能够构建未来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的顶尖大脑。在这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Meta及其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正扮演着最具侵略性的
Manus撕开一道真相
文/八真来源/节点财经具身智能赛道,谁最有可能拔得A股资本市场的头筹?答案大概率是诞生刚刚两年,由华为"天才少年"、B站百万粉丝科技UP主稚晖君(彭志辉)创立的智元机器人。近期,从事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上纬新材(688585.SH)丢出重磅炸弹,宣布智元机器人及相关主体将通过收购其至少63.62%的股
文/道哥大举裁员、清空账号、国内IP无法访问——曾被誉为“中国AIAgent希望之星”的Manus,在估值飙至5亿美元的高光时刻“闪离”中国市场。近日,Manus“裁员、出走”的消息在媒体端大量发酵。消息称,Manus公司总部将由中国迁至新加坡,其国内团队也将大幅裁撤——原有120人规模团队除4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