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眼镜的发展史,可以回溯到中国元代。
1270年,马可·波罗将在中国学习到眼镜的制作、使用方法带回了西方,拉开了西方眼镜发展史的序幕。
随后,经过555年的发展,到1825年,乔治·艾利正式发明了用于矫正散光的眼镜。如今,步入智能时代,智能眼镜也出现人类面前。
前不久,小米官宣一款概念新品——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后一天的苹果秋季发布会上,有不少人期待,在最后这个传统环节上,库克会不会拿出传说中的苹果VR/AR头显。
紧接着,9月22日,华为也公开了太阳能电池专利,将或涉及智能眼镜。
实际上,在谷歌提出智能眼镜这个概念产品后,大厂布局的心日渐加重。
缘起“谷歌”的一场科技风暴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智能眼镜与VR/AR头显,存在一定的区别。
智能眼镜之于眼镜就如同智能手表之于手表,二者的共同都在于,它们都是可穿戴设备,通过设备、终端向用户提供服务体验、有效信息。
大多数智能眼镜都是利用某种类型的透明显示屏来实现这一目的,将信息投射在屏幕上,但并不意味着能够“增强现实”。
相比智能眼镜,VR/AR头显远远不只是头戴式平视显示器,主要功能是增强现实感,VR/AR头显能够在感知世界时增强现实效果,就好像这一切都存在于你周围的世界中。
之所以会出现人们将智能眼镜和增强现实效果的VR/AR头显相混淆,在于谷歌眼镜的推出,以及外界试图通过重新定义AR实现各种目的。
智能眼镜一词最早由谷歌提出,2012年4月,谷歌发布了一款具备基础功能的眼镜产品——Google glass,这也是智能眼镜的雏形。
跟目前的智能眼镜相比,与其说是一款智能眼镜,不如说是一款涵盖基础功能的高档产品。凭借超前的概念,以及充满科技感的外观,还是收获了一波科技粉的关注。
但2015年,谷歌最终宣布停售第一版智能眼镜,并关闭了Explorer项目,Google glass的失败也成为智能眼镜的先例。
不过,这次失败却让市场看到了智能眼镜未来的发展潜力,除了谷歌,像微软、Facebook、苹果等企业也纷纷入局智能眼镜赛道,仅是苹果,在智能眼镜领域相关专利技术就多达40项。
2019年,谷歌推出第二代Google glass,相比初代,Google glass的售价有所下滑,将面向群众从消费者转为外科医生、技术工人等专业领域群体。
如今,智能眼镜也拘泥于功能、科技,主打外观的“时尚款”、构建软件生态的智能眼镜应声出现,行业呈现着“多元化”的趋势。据行业人士分析,2019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已经超过8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将超过600亿美元规模。
特别是相关技术的发展,叠加软件行业从业者人数激增,提升了智能眼镜的落地。
智能眼镜:“鸡肋”的低配手机?
不过,从近些年市场推出的智能眼镜而言,许多产品都是鸡肋的操作,更像是一只蒙着头的鸵鸟,在沙漠里面奔跑。
价格方面,智能眼镜的价格令人望而生畏。作为最早的推出智能眼镜的谷歌,Google glass初代的售价也是高达1500美元难以被大众接受,直接导致了其销量不佳,这也是初代Google glass退出市场的核心因素。
以2013年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1500美元大致相当于9315元,这对于当时大多数的中国家庭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今年9月初,Facebook 发布了这款叫“Ray-Ban Stories”的智能眼镜,价格相比二代Google glass有大幅下滑,但售价也高达299美元,从命名上看像是「贴牌产品」。
这款产品具备「第一人称」特殊视角拍摄、打电话、听音乐等功能,不过从始至终,Facebook 都没在产品名里出现。
Facebook 给予的定位是全天候可穿戴设备,通过APP、蓝牙等方式实现与智能手机的交互,而智能眼镜依旧没能摆脱“智能手机附加产品”的代名词。
从功能上,Facebook、谷歌的智能眼镜都显得十分鸡肋,打电话、听音乐等功能显得多余,对于现在年轻群体,一切从简成了代名词,这种附加功能似乎并不会让他们买账。
相比智能眼镜,智能手表、蓝牙耳机似乎更为用户所接受,它们定位更加准确,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智能手机还是主流产品的时代,智能眼镜更像是一种延伸附加智能产品。
另外,就是现在智能眼镜的底牌能够实现「第一人称」特殊视角拍摄,以Facebook智能眼镜为例,这款眼镜仅搭载两颗500万像素的摄像头,这对于追求像素极致、摄影要求的用户,是远远不能满足的需求,试想一下,目前部分智能手机的像素已经超过一亿像素,有多少用户会选择这种仅500万像素的“相机”。
类似于Facebook这种智能眼镜比比皆是,2016年,Snap发布了首款内置摄像头的智能眼镜,但外观夸张、操作不流畅等因素,销量也是惨败。
而亚马逊的Echo Frames更像是其语音助手 Alexa的附加产品,与苹果的AirPods 类似,戴上设备可以让语音助手随时在线。
至于国内大厂制造的智能眼镜,更显“鸡肋”,腾讯在2018年的智能眼镜仅支持拍照,更像是一款第一视角的摄影机;小米智能眼镜也仅是停留在概念阶段,实际落地情况尚未知晓。
一场空间感知的“新旧碰撞”
事实上,随着近些年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互联网大厂不断向自身以外的其他到领域延伸,纵观全球市场,智能眼镜赛道也不例外。
国外涌现出一批,诸如,Facebook、苹果、谷歌等互联网大厂;国内华为、腾讯、小米、字节等玩家,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布局或研究。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科技发展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在智能眼镜这个领域上也是走在了前端,尽管谷歌智能眼镜的失败,但却是在意料之内的事情,这也迈出了智能眼镜的关键一步,「概念成功,市场失败」成为智能眼镜的代名词。
谷歌之后,除了本身与智能领域搭边的美国大厂榜上智能眼镜,几乎没有交集的领域也插了一脚。社交领域的Snap,发布了自己的智能眼镜 Spectacles,但只加上了摄像头、社交分享,彻底做成了一个功能机。
传统音响玩家Bose也参与到智能眼镜的赛道,不过,Bose的智能眼镜更像是一个加了蓝牙功能的普通墨镜,不具备独立屏显以及空间感知能力。
看了这么多国外玩家的布局,他们都存在一个问题,这些玩家仍将智能眼镜作为一个附加硬件,核心还是依附于智能手机的可穿戴设备,就如同智能手表一般无法做出独立操作与空间感知。
反观,国内智能眼镜玩家,腾讯、华为、小米等已经在领域深耕多年,但实质上也是离不开与手机的交互,腾讯、华为的智能眼镜都需要通过智能手机才能实现对外界的交流。
尽管,此次小米强调这款眼镜“不是手机第二块屏幕,而是独立操作的全新智能终端”,但小米眼镜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眼镜,其本质还是属于辅助性质的显示设备,并不具备空间感知能力,这也是中美智能眼镜玩家的一个通病。
图源:小米官方渲染图
智能眼镜本身是属于一个硬件产品,技术的进步与供应链的完整是影响发展的关键,首先从技术和供应链出发,其次才是找到使用场景,最后逐渐颠覆场景,也是区别于互联网思维所在。
智能手机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个人电脑,就是在于技术的完善以及供应的充足供给,才完成对使用场景的颠覆,手机比电脑更加便携,使用门槛更低。
这一点在智能眼镜的发展史中早已显露,从最初的Google glass初代,到现在小米眼镜,尽管使用场景在不断转化,但背后更多的是技术的进步,供应链的完善。当前,中美互联网大厂对AR增强现实都操之过急,想要凭借AR颠覆使用场景以及用户认知,但这背后都是离不开技术的奠定。
具备空间感知能力、且能独立操作的智能设备,或许只是智能眼镜的第一步,也是AR眼镜的第一步中的第一步,这不仅适用于国内互联网大厂,同样作用在国外一批科技巨头身上。
Facebook首席VR科学家MichaelAbrash表示,“真正的AR眼镜”进入市场还需要5到10年时间。
智能眼镜的落地是一家科技大厂实力的体现,而AR更像是一种技术成熟的象征,对国内外玩家而言,智能眼镜,特别是AR眼镜不能操之过急,颠覆使用场景本质上是好,但也不能脱离实际,最后才能在时代的发展路上打上烙印,成为可以看得见并可真正落地的价值物件。
作者:华年
文|港股研究社(ID:ganggushe)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2022卡塔尔世界杯正式进入开幕倒计时,世界杯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体育赛事,不仅是球迷的节日,更是属于全民的狂欢。无论球迷与否,每个人都可以在世界杯找到属于自己的看球乐趣。
在智能穿戴设备的大家族中,智能眼镜的出镜率一直很高。或许是受到科幻电影的影响,AR眼镜作为未来高科技的新秀,一直备受关注。大众期待中的AR眼镜,与智能手表、蓝牙耳机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人类另一个“智脑”的存在。显然,现在的技术根本达到不到这样的要求,已经问世的AR眼镜似乎都稍显稚嫩。
2022年9月20日,本次伦敦时装周将在伦敦举行线上发布会。在革新的大趋势之下,伦敦时装周同样经历了融合、进化的历程。此次伦敦时装周融合了不少科技元素,解锁了新的秀场打开方式。
近日,由安徽省公安厅、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联合举办的为期三天的2022年度“平安安徽”全省公安机关警务大数据应用技能比武竞赛在池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拉开帷幕。
近日,光粒科技AR全息智能泳镜Holoswim二代上线海外众筹平台kickstarter。光粒科技是一家聚焦于消费级AR产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使命是致力于“让智能眼镜成为人类的新器官”
四个月前邀请码炒至10万元,如今官网变灰、社交账号清空,这家AI新贵的闪电迁移折射中国科技企业出海潮涌。7月11日,打开Manus官网的用户发现一则突兀提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而就在不久前,这个位置还显示着“Manus中文版本正在开发中”的乐观声明。同时,Manus官方微博和小红书
文/十界来源/节点财经一场围绕算力自主的竞赛,正在科创板上演。近日,国产全功能GPU厂商摩尔线程递交科创板招股书,拟募资约80亿人民币,成为今年上半年科创板拟募资规模最大的冲刺者,也打响了“国产英伟达”上市的第一枪。据招股书显示,摩尔线程自2020年成立以来,主营全功能GPU芯片的研发与销售,以自主
“AI大模型六小虎”百川智能危机重重。这是前搜狗CEO王小川创办的AI公司。昨天就爆出新闻,百川智能的联合创始人离职,这是王小川入局AI的第一道大坎。接下的成败非常关键:(1)拿下河北(2)学习科大讯飞百川智能离职高端概览:(1)2025年7月10日,百川智能技术联合创始人谢剑将离职。他是百川只能的
百度AI团队今日正式推出PaddleOCR3.1版本,以突破性的多语言组合识别(MultilingualCompositionPerception,MCP)技术为核心,彻底重构复杂文档处理边界。此次升级标志着OCR领域首次实现对同一文档内任意混合语言文本的精准识别,为全球化企业、跨境业务及多元文化场
“宇树已形成硬件、算法、场景联动的业务飞轮,自研率超95%的技术壁垒让其成为全球机器人赛道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在追加投资时如是评价。7月7日,据每日经济新闻从宇树科技投资方处获悉,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军企业宇树科技(UnitreeRobotics)已明确计划于科创板IPO,预计
推理与多模态的终极融合,将彻底终结用户在不同模型间切换的烦恼。7月7日,OpenAI正式确认将在今年夏季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GPT-5。这一突破性产品将整合现有的多个强大模型,特别是融合专注推理能力的“O系列”与具备多模态功能的“GPT系列”,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统一体验。OpenAI开发者体验负
高考一结束,忙坏了海内外一众大模型。豆包、DeepSeek、ChatGPT、元宝、文心一言、通义千问……掀起了一波“AI赶考”大战。据悉,去年高考期间,大模型的成绩才勉强过一本线,今年集体晋升985。据悉,豆包甚至过了清北的录取线。头部大模型在高考“考场”上玩得不亦乐乎,中小AI创企的处境却日益尴尬
文/二风来源/节点财经每年高考成绩放榜后,数千万考生和家长将迎来另一场硬仗——填报志愿。今年,这一领域迎来了AI的全面介入,多家互联网大厂和教育公司纷纷推出智能志愿填报产品,为考生提供院校和专业选择建议。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约9.5亿元,近九成考生愿意借助志愿填报服
苹果还没从WWDC25的“群嘲”中走出,又迎来了一次新的痛击。据路透社报道,21日,苹果公司遭到股东集体起诉,被指在信息披露中低估了将先进生成式AI整合进语音助手Siri所需的时间,导致iPhone销量受影响、股价下滑,构成证券欺诈。在这份诉讼中,库克、首席财务官凯文·帕雷克及前首席财务官卢卡·马埃
华为的盘古大模型终于推出新版本了。6月20日华为云计算CEO张平安宣布基于CloudMatrix384超节点的新一代昇腾AI云服务全面上线,盘古大模型5.5同步发布。不过,当前国内的AI大模型竞争可谓是相当激烈,华为的盘古大模型在众多大模型中并不是十分出众。华为云此次重磅推出的盘古大模型5.5能否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