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业头条
  2. 前沿领域
  3. 人工智能
  4. 正文

AI应用启示录:资本为何钟情药物研发?

 2022-07-12 11:51  来源: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推荐】海外独服/站群服务器/高防

对于AI从业者来说,2022年恐怕不是什么好年景。

资本寒冬的说法越发高涨,商汤、涂鸦等独角兽的市值大幅缩水。二级市场的悲观情绪传导到一级市场后,整个行业的融资频次断崖式下滑,曾经炙手可热的资本宠儿,正在遭遇“创新者的窘境”。

唱衰AI的声音有很多,最为常见的原因有两种:一个是现阶段商业化成熟的场景太少,另一个是AI独角兽的盈利能力太弱。过去屡试不爽的“烧钱换增长”逻辑,已经很难让资本市场提起兴趣。

在外部大环境哀鸿遍野的时候,AI制药成了为数不多的例外。这个2020年才走进公众视野的新兴行业,逆势站在了资本的风口,一些成立一两年的企业就拿到了亿元级别的融资,部分行业头羊甚至斩获了百亿级的订单。

为何在AI被资本“抛弃”的节骨眼上,药物研发照旧被圈内外所青睐,到底是资本吹起的新泡沫,还是AI的应许之地?理清楚这些问题,不单单可以摸清AI制药的虚实,也能为AI的应用落地找到一些启示。

01 一个天然的AI场景

AI制药的走红,着实有些讨巧的因素。

2020年举办的第14届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上,谷歌的AlphaFold2成功根据基因序列预测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在疫情黑天鹅制造的紧张氛围下,这样一个创举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热潮。

目前几乎所有的药物都作用于蛋白质,原理是通过药物和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而改变蛋白质的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就像是锁和钥匙的关系。倘若能够准确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就可以精准设计对应的钥匙。

然而蛋白质的形成需要DNA转录为RNA、RNA翻译成氨基酸链,再由氨基酸脱水缩合成大分子蛋白质。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2种,一个蛋白质包含几十到几万个氨基酸链,并且有着复杂的三维结构,以至于许多科学家穷尽一生都无法完全解析出某个蛋白质结构,AI带来的冲击不言而喻。

正是从2020年开始,投资机构纷纷挥师AI制药。根据斯坦福大学发布的《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0年投向AI药物研发领域的资金增至138亿美元,超过上年同期的4.5倍以上;中银证券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AI+制药的融资数量翻了一倍,融资总额比前一年同比增长了10倍左右。

资本的表现不可谓不疯狂,但疯狂的背后绝非盲目,而是看到了AI制药所蕴藏的诱人“钱景”。

药物研发行业有一个著名的“双十定律”,即10年时间、10亿美元,才可能研发出一款新药。而按照Nature的统计,“双十定律”其实是一种理想业态,现实中一款新药从研发到获批上市,平均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需要耗费约26亿美元,而且临床成功率不到10%。同时还出现了可怕的“反摩尔定律”,即便制药公司在过去几十年中的研发支出不断增加,但10亿美元换来的新药数量每9年就减少一半。

新药研发的长周期、高成本、低成功率,无疑给AI留下了庞大的用武之地:通过机器自主学习数据、挖掘数据,总结归纳专家经验外的药物研发规律,继而优化药物研发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提升药物研发效率与成功率,还有望降低研发费用和试错成本,驱动行业走出“反摩尔定律”的阴影。

02 AI制药的落地现状

至于AI制药是否是新的泡沫,还要从落地逻辑中找答案。

一款药物从研发到量产,中间涉及到靶点发现、化合物合成、化合物筛选、晶体预测、药理评估、临床设计、药物重定向、审批生产等十几个流程,涵盖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审批与上市四个阶段。药物研发的长周期和长流程,比起其他领域为AI提供了更多的切入点。

只是不同于海外药企的超高热情,国内目前只有药明康德、中国生物制药等少数药企积极参与,市场的主角其实是科技巨头和创业者。

前者的代表有华为、腾讯、阿里、百度等,巨头们往往不参与药物研发,而是聚焦于需要的算法和算力。比如腾讯的云深制药,上线时的定位是药物发现平台,提供算法、数据库、云计算等服务,目标客户是药企;百度的百图生科,同样是输出算法模型和算力基础,继承了互联网擅长的平台模式。

后者似乎才是AI制药的主力军,典型的例子有英矽智能、晶泰科技等等。其中英矽智能搭建了集整合创新靶点、创新分子发现、临床研究结果预测为一体的AI平台,包括靶点发现和多组数据分析引擎、分子设计引擎、临床试验结果预测引擎等组件;晶泰科技建立了智能计算、自动化实验、专家经验在内的研发体系。

在巨头和创业派的探索下,国内AI制药并不缺少有价值的成果。譬如百度的LinearFold算法,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二级结构预测从55分钟缩短至27秒;英矽智能在2021年2月对外宣称,仅用18个月的时间、260万美元的投入,就研发出了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新靶点,节约了大量药物发现成本。

图源:亿欧智库

诸如此类的成果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却也难掩这样一个事实:巨头们的布局还处于战略层面,大规模的落地应用仍需要时间验证,而英矽智能等创业公司的成绩,现阶段主要以药物发现为主,或许可以大幅降低药物发现的成本和时间,可对药物研发总成本的影响依然非常有限。

也就是说,AI制药是一个未被完全验证过的行业,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等前沿技术逐步落地,但落地的深度可能远不及安防产业。其中的原因离不开药物研发的行业属性,毕竟靶点确定到临床试验需要一步一步来,AI制药的风口不过才两三年的时间,但无法阻碍质疑声的出现。

03 自成一派的商业化

最为苛刻的质疑是:现在还没有一款AI药物上市。

这样的声音夹杂着太多的主观色彩,AI在制药过程中扮演的终归只是辅助角色,绕不开行业固有的流程和机制,不可能用两三年的时间做完十年的事。却也揭示了一个既定事实,即大部分AI制药距离商业化还有不小的距离,药企仅仅是对新技术进行有限度的尝鲜,AI仍然是一个加分项。

任何悲观信号传导到市场端,都会影响一些人的决策,AI制药也逃不过被唱衰的魔咒。晶泰科技据传在赴美上市遇阻后想要转战港交所,最终在A股上市,市值较之前的估值缩水了近一倍;另一家AI制药企业Schrodinger,比起2020年末60亿美元的市值,已经骤降到20亿美元上下。

暂时的波折还不至于让AI制药跌落神坛,相比于安防、质检等应用的同质化,AI制药由浅入深演变出了三种商业模式:

一是搭建AI技术平台,拼的是算力、数据、算法等硬实力,主要是向药企等客户收取授权使用费,也是科技巨头们主战场;二是帮助药企或CRO企业完成研发任务,比如根据既定靶点筛选出合适的化合物;三是自建实验室和研发管线,需要的资金量超乎想象,并且要承担研发失败的风险。

技术平台的营收路径毋庸赘述,看点在于后两种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由于制药的不确定性,衍生出了首付款、里程碑价格等付款方式,目前国内管线的首付款平均为280万美元,里程碑价格可能达到数百亿元,即使AI制药尚未进入临床阶段,也能靠合作管线拿到药企的资金,避免“缺粮”的局面。自研管线的风险相对较大,但在此类企业的投资名单中,已经可以看到头部药企的身影。

个中缘由并不复杂。和传统的制药巨头相比,AI制药企业的体量往往不大,即使存在风险成本极高的情况,“失败的代价”也容易被行业接受。一种理想的业态是,AI制药的早期阶段被资本市场推动,前景和可行性被市场验证后,由药企买单进行马拉松式的长跑,期间或许会淘汰掉一些公司,并不妨碍整个行业持续向前。

至少就目前来看,AI制药已经在疾病机理及靶点研究、靶点药物设计、化合物筛选、晶型预测、临床前辅助研究等场景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药物发现作为整个药物研发流程的基石,也是AI制药循序渐进的基础。

04 进行中的范式革新

打一个比方的话,现阶段的AI制药正处于拂晓时分。

因为生物学的复杂性和临床数据库的缺乏,AI对药物研发的渗透停留在了前端的药物发现环节。除了无差别的“抨击”,似乎还有另外一种解释:AI的曙光已经在制药领域照亮,所影响的不单单是效率和成本,也在重构行业的协作范式。

在传统的药物研发过程中,常常需要药化专家根据经验提出5000-10000种化合物做药物筛选,筛选出250个左右的化合物进入临床前研究,然后找到5-10个化合物进行临床试验,最终有一两种化合物通过临床测试,无异于“大海捞针”。

AI制药兴起的时间不算长,但不少药企已经在试图改造流程。比如在化合物筛选阶段引入神经网络,可以在几天时间里筛选超过1亿个化合物,根据算法模型的预测分数对化合物进行排名,罗列出几种到几十种最有可能的化合物。简单来说,AI参与药物筛选的原理就是利用归纳推理能力加速化合物的筛选,摆脱对药化专家经验和知识的深度依赖,在环节上越来越科学化。

同时被改变的还有药企们对外合作的态度。

早在2019年的时候,强生、罗氏、赛诺菲、武田等10家药企参与了著名的MELLODDY联盟,通过区块链和联邦学习药物数据共享;而后辉瑞、强生、罗氏、赛诺菲、武田、礼来、GSK参与的Accumulus Synergy在2020年成立,试图增强全球所有地区的协作和数据共享;阿斯利康、默克、辉瑞、梯瓦、AWS则在以色列生物技术基金的倡导下成立了AI药物研发实验室AION Labs,合作开发AI技术并孵化新公司……

虽然MELLODDY联盟在结束长达三年的合作后,尚未传出是否续约的消息,但药企巨头试图做出的改变已是不争的事实:曾经被视为核心商业机密的实验数据,已经在有限范围内共享,而AI制药的底层逻辑就是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数据量越充足,算法的预测结果越准确。

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真相在于,同样面对AI这样的新物种,药企巨头们并未像很多行业的既得利益者那样扮演“保守派”的角色,而是在积极促进AI的应用,即使现阶段的落地还比较有限,但不排除AI应用于临床试验等核心环节的可能。

相对乐观的市场环境,或许才是AI制药被青睐的直接利好,并在无形中为国内AI制药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方向。

05 写在最后

再来回答文初的问题,答案已经非常清晰。

AI制药的崛起绝非偶然,产业本身存在着庞大的应用潜力,并且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具体的落地过程中,不同阵营的布局有些许重合,但整个行业没有掉进内卷的陷阱,有着相对理性的分工;最重要的一点在于,AI制药不是“少年屠杀恶龙”的故事,无论是创业派还是药企,都在推动行业的前进。

也许现阶段的AI制药存在非理性繁荣的成分,场上的玩家有一些是投机者,依旧位于市场的起步阶段,很多棘手问题无法被解决,却也有着很多行业稀缺的品质,即AI的价值从未被盲目鼓吹,大多数参与者在努力寻找AI和制药契合的场景,让外界看到的是一种渐进式的进步和惊喜。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标签
ai技术
医疗ai

相关文章

  • 汇聚中国AI顶尖力量 云天励飞参与华为AI大模型联合创新

    2023年7月6日,第六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在上海开幕,“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本届大会的备受瞩目的话题,据悉,在昇腾AI大模型的创新研发中,华为联手26家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了一支协同创新的“AI明星队”,云天励飞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杰出代表,和互联网大厂、运营商、科研院所等优秀团队

    标签:
    ai技术
  • 用友大易:迈入AI招聘2.0时代,让人力资源回归本质

    这几个月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展现出的能力令世界惊叹。自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掀起了一波AI浪潮后,AI仿佛已经沉寂了很久,ChatGPT的横空出世就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让AI这个名词重回C位。过去在AI1.0时代,主要通过训练模型来实现图像识别、声音识别、语言处理等特

    标签:
    ai技术
  • 新发布的PaaS2.0,能否助力涂鸦智能再起飞?

    文:互联网江湖作者:志刚2023年的IoT需要一个新故事。6月29日,涂鸦智能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企业级战略PaaS2.0,希望通过一个平台+四大开发服务,建立起IoT生态。对于这场发布会,市场的态度是积极的。美东时间6月29日收盘,涂鸦智能美股股价上涨5.6%,来到1.87美元/股。近日股价稳定

    标签:
    ai技术
  • 大模型难掩AI制药的悲伤:越过山丘,无人等候

    美团曾经的二号人物王慧文对标OpenAI的创业项目光年之外,以20亿卖给美团,再度引发市场对大模型的热议。

    标签:
    ai技术
  • 拾起王慧文的AI梦,美团冲向“光年之外”?

    2020年底,王慧文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时,外界本以为这位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而持续创业20年的人物即将告别创业舞台。但是,一个曾经多次创业,正值壮年的互联网老将心中的创业热情是难以熄灭的。

    标签:
    ai技术
  • 竞逐智能家居大模型:美的“蓄力”,海尔“疾行”

    随着ChatGPT火热出圈,AI大模型便成为了各行各业必争的高地。

    标签:
    智能家居
  • 李彦宏新目标,押注AI原生应用

    文/道哥“未来,自然语言将成为新的通用编程语言。你只要会说话,就可以成为一名开发者,用自己的创造力改变世界。”4月16日,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Create2024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表述了对未来AI人工智能发展的新一轮展望。自OpenAI发布ChatGPT大模型后,这股AI人工智能

    标签:
    李彦宏
  • AI算力竞赛加速散热技术变革,液冷方案获行业青睐

    进入AIGC时代,智算中心规模日渐庞大,服务器能耗与日俱增。如何降低智算中心能耗已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约2700亿千瓦时。当前,大部分数据中心仍主要采用风冷散热技术,在单柜密度、PUE值方面已愈发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及绿色节能方面的要求,而冷板式液

  • 中国AIGC最值得关注企业&产品榜单揭晓!首份应用全景图谱发布

    “你好,新应用!”站在大模型落地元年,是时候喊出这句话了。从软件APP、智能终端乃至具身智能等等,AIGC开始席卷一切。大模型玩家、互联网巨头、终端厂商、垂直场景玩家纷纷入场,办公、创作、营销、教育、医疗领域相继被渗透……一个万亿市场,正在酝酿。站在浪潮起点,当下发展究竟如何了?机遇在哪?挑战如何?

  • 标准引领促转型 提升新质生产力——2024数字教育标准创新应用研讨会召开

    4月14日,以“标准引领促转型,提升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主办,锐捷网络承办的2024数字教育标准创新应用研讨会暨《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优秀及典型应用案例的颁奖活动在福州举办。本次会议聚焦赋能新质生产力和高校教育数字化

  • 两座超大城市对“视”联手 杭深奏响智能物联产业合鸣!

    春至岭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4月16日,2024“中国视谷”城市(深圳)推介会暨智能物联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一场广聚全球英才的产业思想盛宴就像早春的花潮,召示着智能物联产业合作发展的丰硕成果正在孕育、成长。站在时代的风口和机遇中瞭望,智能物联产业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融合与应用的战略性新兴产

  • AI提高效率:用智谱清言打造爆款视频号

    关注卢松松,会经常给你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观点。(1)想做副业、短视频的同学,看完本文一定对你有所帮助!(2)很多人说2024是视频号红利的一年,有分成收益,广告主也多,流量大。(3)松松一共做了10多个视频号,在视频号布局3年了,几乎啥都做过,有的收益千八百、有的收益1-2k,有的收益3-5k。(4

    标签:
    ai技术
  • CPU上跑AI?从推荐系统的演进看CPU的崛起

    在信息和数据极度繁荣的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类生活。其中,AI推荐系统作为互联网时代最关键的伴生技术之一,正在帮助人类梳理着各种纷繁杂乱的信息,让资源实现更精准的调配,让一切变得井然有序。推荐系统:数字营销的重要引擎当你到一座旅游城市,不知道当地有什么美食时,AI推荐系统在手机上的本

  • 李彦宏放话:百度AI大模型绝不抢开发者饭碗

    关注卢松松,会经常给你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观点。昨晚,李彦宏内部讲话称:AI大模型开源意义不大,百度绝不抢开发者饭碗。但你一定要说话算话哦,可千万别说:“我永远不做手机,谁再敢提做手机就给我走人”,结果5年后自己的手机销量排名第一。如果百度也这么干的话估计AI也没人用了。李彦宏认为: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

    标签:
    大模型
  • 具身智能潮起、巨头环伺之下,优必选如何撑起资本期待?

    AI大模型风口之下,作为“具身智能”最佳载体,人形机器人似乎即将迎来“觉醒元年”。前有马斯克巨大影响力加持之下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亮相,后有OpenAI联合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推出令人惊艳的Figure01。可以看出,AI软件和机器人硬件的结合,已经是当下科技界一大风口。乘着这样的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