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来自施乐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Mark Weiser和John Seely Brown提出一个概念,即Calm Technology(宁静技术)。
「技术应该无缝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而不是让我们时常感到技术的战栗与恐惧。在平静互动(calm interaction)中,人们不会一直遭受信息的“轰炸”’,而会因为互动而感到“安心”。出色的交互设计让人们可以用最少的精力实现目标。」
这个概念很大程度成为了现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发展的一个指向标。你会发现,手机、App等一系列软硬产品的表现,都在有意缩短用户接受服务的路径,来实现技术无缝接入的目标。
尽管这一目标是产品研发的的基本方向,但是进入竞争混杂的市场,往往呈现出来的结局又有些“不尽人意”。比如在智能家居方面,各种智慧屏拥堵在IoT的中枢入口,一时成为消费选择的“雷区”,很难让用户在短时内辨识合理的选择。
从智能电视到移动智慧屏,主打“家居中枢”的智慧屏幕是否“冗余”?
在IoT的实现路径尚未确立之前,任何一个厂商都有野心,也有机会推出自家的产品来予以验证,争取一跃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但是,这样所带来的结果往往令消费者难以适从,即面临的产品选择太多,无法辨识未来真正的需求,很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失去对IoT的市场信心。
就智能家居的场景应用来说,携以“智慧”之名的屏幕越来越多,小小的家居基本已成为了IoT的混乱试验场。
4月,创维发布作为“公共屏”使用的小屏设备——Swaiot PANEL移动智慧屏。对此,创维总裁王志国认为,“这会是一个全新的物种。”
言外之意就是,虽然它很像一个平板,但确实不是平板。参考官方介绍,这款移动智慧屏可以操控电视,实现跨屏交互、智控家电并赋能无屏设备。
那么,貌似我们可以进一步总结出,这就是一个电视的带屏“遥控器”?却又不局限于电视操控,同时也是智能家居的中枢,可以像智能电视、智能音箱一样操控家居设备。
如此以来,在电视之上的操控叠加,又与智能电视相似的战略定位,不得不令人重新审视一下目前的智能家居市场,一块块被放入客厅、卧室、厨房等家居场景的智慧屏幕是否真的有必要?
Calm Technology(宁静技术)所认为的,科技的生活应该是智慧产品无缝地融入用户,而不是令用户面临着一块又一块的屏幕信息“轰炸”。
自智能家居的概念兴起以来,中枢入口的竞争无时不刻不在市场之间拉锯,从早期的路由器到后来的智能音箱,小米、华为、海信、TCL等先后又将智能电视、智慧屏、社交电视、智屏等一众的“大屏”推出,锚定中枢路径;到如今创维再推出移动智慧屏,又撕开一个新的产品入口。
一边是厂商的争相入场,产品频发,另一边则是用户的不知所措,选择困难。即使当初喊着“出一个我买一个”的三金同学(化名)也逐渐进入了疲倦期。
作为一个典型理工男,三金同学对智能产品的热情明显高于普通用户,用他的话来说,“这不仅是生活需要,更是探索未来、感受科技的最棒方式。”
所以,在他的家里,智能单品几乎成为必须品,电视要智能的,音箱也不例外。同样被市场认定为“家居中枢”的带屏产品, 一屋兼备多个,也算是一个合格的“发烧友”。
对此,“智能相对论”在他交流的过程中,不免问上一句,“那平时你需要操控家里的智能设备时,是用智能电视多一些,还是智能音箱呢?”
“我一般用手机......“得到的答复很是玩味。”......是比较习惯用手机啦,毕竟随身携带,打开App操作也比较简单顺畅,其他的我还不是特别习惯,用着不流畅不方便。”三金同学补充道。
有趣的是,尽管智能电视、智能带屏音箱等家电产品都主打“家居中枢”的卖点,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反而还是手机主导着三金同学的家居智能化。
如今,对于厂商以不同的概念将“带屏”智慧产品塞入家居场景的做法,他似乎也没有之前的热情,“功能要么出现太多重合,要么暂时我还用不上,产品虽然不同,但目前对我还是没有太多意义。”
产品初衷与市场“错位”,拥堵在IoT入口的厂商“自嗨”?
智能家居的实现必然离不开IoT技术的应用。全场景互联的结果在于单品之间的链接,那么“控制中枢”也顺势成为智能家居的重要支点。
入口少不了,但哪个设备最适合作为入口给予了各大厂商广阔的验证空间。
尽管,每个厂商所推出的智能带屏音箱、智能电视、智慧屏等设备都有所不同,但是落实智能家居的初衷并不难发现——即完成家居场景的集成化管理,建立控制中枢。
你会发现,这个初衷在某种程度上又十分契合Calm Technology(宁静技术)的观点,即建立一个家居设备管理中心,避免用户的重复操作,缩短用户与智能服务的路径,最终使得科技无缝地融合在生活之中。
但是,沿着这个初衷继续出发,如今似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理想的效果,反而是一块接着一块赋予“智慧”之名的屏幕被塞进家居场景,让用户有些不知所措。
这又是为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提出一个比喻,即“商品的惊险跳跃”。其认为,商品转化为货币,产生经济价值面临着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市场验证。
目前,家居IoT应用正处于商品“惊险跳跃”的阶段,多品类爆发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趋势。
简单来说,虽然厂商的推出智能新品的初衷很固定(即“中枢入口”),但是在无法确定该新品是否能完成“惊险跳跃”(即市场认可和价值转化)的前提下,多推几个不同形态的产品是最保险的做法。
也就出现了在智能家居场景,智能音箱跳一遍,智能电视又跳一遍,智慧屏再来一遍,移动智慧屏又跟上的节奏。可以说,在前者尚未完全安稳落地的情况,后继者几乎会源源不断地被厂商推出,进行“惊险跳跃”。
事实上,当我们聚焦在科技品牌的IoT战略,也不难发现这一点。比如华为的“1+8+N”战略,除了“1”对应的手机之外,后续的入口“备胎”就有8个之多;小米的“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也大抵如此,落实到后者AIoT之上是小爱音箱、小米电视等不同形态的智能单品。
那么,更不难理解,创维明明已经锚定了旗下的AI娱乐电视作为家庭娱乐、智能控制中心,还要再推出一个移动智慧屏,作为智能分身来向市场推广。
直接的说,这是产品试验,也是市场试错。
结语
“智能相对论”在与几位读者交流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虽然智能家电的体验感比之前有所提升,但是在交互控制方面,依旧是手机在主导,其他屏幕处于一个略微尴尬的状态,形同鸡肋。
早前,“智能相对论”在《喊了数年,家庭IoT市场依旧碎片化》也曾提到类似的用户情况,缺乏一个稳定高效的控制中枢,使得智能家居的使用场景仍然“碎片化”。
如今,各大厂商接连推出不同形态的智能产品,光是“中枢入口”的竞争就呈现为多种形态,但是在智能家居的链接与管理层面,我们仍然还未看到突破性的进步,“惊险跳跃”的落地远远未到,Calm Technology(宁静技术)的预想也似乎出现了偏离。
那么,未来的发展对于用户的而言,不仅仅有体验未来、感受科技的热情,也似乎不可避免的多了几分困于市场拉锯的疲倦感。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文 | 陈选滨
来源丨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呼唤未来科技的梦幻之旅,感触智能家居的灵动时刻,备受瞩目的第十九届文博会即将到来,谁又能错过这样一与未来生活相遇的奇妙体验呢?据悉,作为后疫情时代首度开放的世界级文化科创盛会,本届文博会可谓是黑科技的盛宴,智能化的专场。开幕式将上演智能家居的科幻体验,开启全新的数字化智能家居新体验,更有海量家居智能
在技术持续升级、消费者观念发生转变等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与智能相关的设备销量逐渐走俏。能够为人们带来便捷、舒适的智能家居产品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此背景下,智能家居行业日渐火热,实现了飞速发展。其中,作为智能家居重要组成部分的智能照明,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
在接近尾声的2023上海车展上,“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可以说是出镜率最高的两个名词,“第三空间”的智能化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当第三空间快速向智能化跃迁,人们居住的“第一空间”和工作的“第二空间”,能否顺应智能化浪潮?能否给出像“智能座舱”那般惊艳的智能化体验?能否刷新人们对未来生活的认知?即将在
智能家电是当下最热门的消费品类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的需求升级,智能家电不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清洁、烹饪等功能,还能够通过智能互联、数据分析、个性化定制等方式,为用户带来更加舒适、健康、美好的生活体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市场中,添可作为一家智能科技创新公司,以其高端智慧生活电器产品,在行业内树立了
我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全球的AI巨头都在做MCP,毫不夸张的说:谁能把MCP做起来,谁就拥有AI生态控制权,谁就是AI圈的老大。你们有没有发现,MCP在2025年初开始特别火爆,互联网技术大厂都在强推MCP。(1)阿里云百炼搞了个MCP平台,提供50+预置MCP服务。不过大都只面向阿里系产品。(2)腾
2025国际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精英挑战赛(IAEPC)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作为主办方之一,欧美同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军接受了大赛主持人艾诚采访。在采访中,李军认为IAEPC不仅是一场“冠军中的冠军”对决,更是一次全球AI人才的线下交流盛会。大赛“史无前例”的吸引了全球青年科技精英汇聚香港,更加推动和普
2025国际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精英挑战赛(IAEPC)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作为大赛发起人方之一及裁判委员会负责人,施韩原与杜瑜皓接受了大赛主持人艾诚采访。裁判委员会主席施韩原分享了此次大赛的亮点,IAEPC首次引入创新赛道,探索选手如何与AI合作进行答题。裁判委员会副主席杜瑜皓认为,选手最终目标并
2025国际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精英挑战赛(IAEPC)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深圳的学生吴林林作为主办方记者团成员,采访了大赛冠军选手之一。在吴林林的采访中,选手认为与来自全球的参赛者交流是自己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在科技与AI之前,选手们可以平等、开放、友好的交流。以下是采访实录(有删节):吴林林
2025国际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精英挑战赛(IAEPC)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深圳的学生吴林林作为主办方记者团成员,采访了大会嘉宾: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IAEPC联合发起人黄锦辉先生。在吴林林的采访中,黄锦辉教授勉励年轻人要像懂中文和英语一样懂AI,
昨天新出了一个AI,据说比DeepSeek还牛,而截止到今早,已经有10万人在排队申请Manus邀请码了,而且它邀请码已经炒到10万了。这是北京的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蝴蝶科技,创始人是一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90后毕业生肖弘,突然向全球宣布: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人工智能、通用智能体产品出现了,名叫Manus
谣言肆虐,擦亮眼睛
苹果16弄了两个版本,一个是专门给中国人用的,准备用百度的AI,还要交钱。第二个是全世界都可以用的,用了ChatGPT,包括台湾、香港、澳门都可以用。以后都这样了。好,问题就出在这,苹果和百度的合作出现问题了,新闻连起来看,才能明白其中含义。新闻一:苹果正在和腾讯、字节初步接洽,考虑将二者的AI模型
“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生活方式正在快速转变,这一切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点。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开始变得陌生。”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曾这样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