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业头条
  2. 创业动态
  3. 正文

都想“Uber”别人的大脑,为什么是“在行”领先?

 2016-04-15 14:09  来源:A5专栏  我来投稿 撤稿纠错

  【推荐】海外独服/站群服务器/高防

前几天受邀去苏宁聆听了一场凯文凯利的演讲,在其对于未来商业的一系列预言之中,所谓“Uber for X”令人印象颇深,“去找某个X行业,做这个行业的Uber”——2015年,在中国,以“在行”为代表,“X”的大家族又添新丁: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播。

很好理解,基于自由连接的互联网正将知识传播从粗放式的点对面升级至点对点,某个领域的个人行家可以打破组织边界,向其他人提供知识技能,将认知盈余变现,普通人也能“Uber”到过去需耗费巨大成本才能获取的专业信息——自去年4月22日上线,不到一岁的“在行”成为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市场领域的领跑者。

当然,身后追随者众多。在这个直觉上需要努力深耕资源的市场,几乎只在一瞬间即成红海——“在行”模式被近百个创业团队复制,并以不同方式“粘贴”至各个垂直领域(譬如专做电商咨询,或专为学生服务),而一些团队完全基于线上的交谈方式也让他们能在迅速网罗某领域行家(哪怕只有不到100人)之后迅速上线。

更能代表对“在行”模式肯定的是巨头的入局。前不久,由百度知道孵化的付费交流平台“百度问咖”悄然上线,其产品逻辑与“在行”相似颇高;而事实上,在百度之前,大众点评也推出了类似的行家平台功能。当然,若放宽“知识”的定义,不少人也从知乎4月1日发布的首款变现产品值乎身上窥见到了“在行”的影子,无论这个更像“内容刮刮乐”的把戏是知乎商业化路上的插曲还是序曲,它都让人们重新展开疑问:为什么做出“在行”的不是知乎……

嗯,无论创业者还是巨头,当他们进入知识共享领域,“在行”都成为其参照或对标的对象。而现实却是,无论开拓的城市数量还是平台品类,“在行”都在稳步扩张,在甩开一众竞品同时,愈发显露出更大的野心,其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与其他“X”一样,“在行”模式致力于供需两欢——你知道,在传授知识技能这件事上,一群人的努力所求即是另一群人的心手相应,此前缺的只是桥梁,而值得一提的是,有别于多数同类产品全部基于线上的沟通,“在行”选择将这座桥主要搭在线下(去年12月“在行”也开始测试远程交谈模式,但对行家有着很高的准入门槛)。

嗯,几乎贯穿人类教育史的全部,知识传播一直以共性为底色,但正如“没有所谓的大众社会,只有生产大众社会的方法”,传授知识技能亦如此——哪怕阅读互联网时代那些知乎大神的文章,也在更多解决公共性知识,而至少在我个人经验里,就个性化知识学习效率而言,与高人交谈远胜于阅读,因为那需要解决者与被解决者之间进行大量信息互换——当然,前提是找到合适的行家,许多时候这要比找到一本书还难,你至少要成功跨越“三重门”:1,知道去哪找;2,托关系约到;3,对方愿意解答。而这三点“在行”通过对传统“人情求助式交谈”的改造都能帮你做到,从而让行家帮你解决个性化问题,提供私人定制化建议。而在行家这一端,他们在职业身份上往往更为自由,完全可以通过“在行”将空余时间变现,且在获得丰富体验同时塑造所在领域的个人品牌。

不过,与其他单纯定位于“经验交谈平台”(且更多是某一特定领域)的同类产品不同,一个清晰的脉络是:“在行”正在向全品类经验技能交易平台的方向跃进——你甚至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商品是“人”的淘宝,它正在迅速加快生活服务类行家的上线,譬如如何制定一个妙趣横生的亲子游计划;如何打理自己的头发;如何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如何整理收纳物品;如何合理膳食结构……

在“在行”创始人姬十三看来,“经验交谈是一个门槛较低的切入口。当一个人带着很多期望甚至付费去见另外一个人时,他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需求,所以两个人聊一小时,很多需求仍然是没被解决的,背后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譬如各领域类似“私教”一般,针对个人的一整套专业技能的教授和服务。毕竟在一般情况下,你不太可能只用一两个小时和几百块钱就解决非常具体的问题。

而倘若将这种未别解决的需求搁置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之下,则更能挖掘“在行”产品逻辑的延展性和想象空间。如你所知,伴随着人类史上最为庞大中产阶级的崛起,人们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瑕疵愈加不满,对专业服务的需求日趋增多,并完成由所谓“浪潮型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同时,另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互联网放大了个人的价值——相比于面目模糊的传统机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相信个人。

这正是“在行”的机会。在我看来,打造全品类平台,试图让供求双方自由流动的“在行”,其野心也许是在前面加上“万能的”这个为淘宝所拥有的定语,换句话说,将它打造成一个交易知识,经验,技能的个体聚集起来的淘宝。一个贩卖也许是一整套“专业解决信息”的杂货铺,它甚至具备某种嵌入到生活流程之中的入口属性,当你遇到任何领域的个性化问题,都可去“在行”上“淘人”寻求帮助。

事实上,产品定位的不同也拉开了“在行”与竞品的差距,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一个更为悲观的预测是:单纯依赖垂直领域付费咨询的产品在未来机会其实不大——你得承认,基于兜售信息(更像服务业)的C2C咨询实则是一种非标准化,低频次和仰仗长尾用户的需求,而各种不确定性也无法判定其是否属于刚需,这无疑让整个知识交易市场难以容纳数量繁多的垂直产品。当然,任何市场都是由分散到整合的过程,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个如今纷乱异常的领域出现big player。

但至少我个人看来,它应该不太可能来自传统巨头——毕竟,不同于淘宝“*”的交易属性,“在行”模式需要相对浓重的社交属性和社群文化,而这种文化无疑需要时间的积淀以及平台对供求关系的悉心维护——而这也正是我看好“在行”的原因。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为您提供文字优雅的原创科技文章;微信公号:李北辰)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相关标签
uber

相关文章

  • 没花1分钱,做到年销1个亿,他的方法所有创业者都能借鉴

    永璞是一个咖啡品牌。创业前六年,没花过1分钱的营销费用,年销1个亿。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看完后你也可以借鉴。第一个阶段,找插画师合作。永璞的创始人侯永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创业者,同时又是一位设计师。所以他的朋友圈里,基本都是插画师、设计师。自己想做咖啡品牌,但是只有30万的启

  • 如何搞定群主,让群主帮你引流?

    橙橙是葵元堂绝技瘦品牌创始人。有一次,她为了引流,花几千块钱进入了一个高端社群。进去之后,发现里面全部都是创业者,群里的人天天分享。橙橙想:我可不可以分享?于是她马上去问群主。群主刚开始不答应,因为她刚刚加入,对社群还不了解,不知道她能分享成什么样子。但是橙橙不甘心,她拉了几个人来给她做信任背书,让

  • 数字时代的真正地主,是手机厂商

    看着这样的分配比例,很难不觉得“苹果税”与“安卓税”颇有点“古风犹存”的意思。

  • 实体店生意不好做,是直播带货造成的吗?

    有粉丝留言:秦刚老师,针对当下直播带货热潮,您有什么看法?我来说说我的观点:很多人都觉得生意不好做,特别是实体店的生意不好做,是因为直播带货造成的,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我觉得直播带货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在直播间买单?很简单,因为用户在直播间买单,不是为这个产品而买单,而是为这个人而买单

    标签:
    直播带货
  • 做事纠结的人当不了老板

    有粉丝留言:秦刚老师,有人说做事纠结的人当不了老板,您怎么看?做事纠结的人也能当老板,但是当不了一个好老板,一个好老板做事情真的不纠结。其实,一个好老板至少具备3点要素:第一点:一个好老板的话,他是要一言堂的。做事纠结的人,他老是征求很多人的意见,要做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决定的时候,征求父母的意见、这个

  • 2024年适合创业吗?

    有粉丝留言:秦刚老师,你觉得2024年是一个创业的好机会吗?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2024年是不是一个创业的好机会呢?我觉得分两类人:如果你没有钱、在打工,我强烈建议你不要辞职去创业。因为2024年的商业机会及凶险程度,我认为比任何时候都要高。轻易地辞职去创业的话,那很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输掉了。

  • 2024年做生意成功的5大原则

    有粉丝留言:秦刚老师,每个人做生意都有每个人的原则。我看您曾经做过的生意都很成功,那么您认为做生意有几大原则能保证做生意尽可能的成功?这个问题非常好!我自己对做生意有几个原则:第一,我们做任何生意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合伙人,特别是需要股东。这一点其实最重要,就是我们要做一个生意之前,一定要把这个

  • 穷人没钱,如何创业?

    有粉丝留言:秦刚老师,我是个穷人,什么都没有,但我还想创业,怎么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我觉得你只要能够保证自己温饱的情况下,什么都没有反而更适合创业。创什么业呢?你可以做一个轻资产创业,而轻资产创业又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主旋律。相反,如果你身上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时候,创业有可能会是你的枷锁。为什么?因

  • 创业过程中,如何寻找合作伙伴?

    有粉丝问我:秦刚老师,中小微企业资源少,人才缺,都在找各种资源借力,但往往这里面有巨大的坑,你在创业过程中是怎么样寻找合作伙伴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的很多学员,他们都是一些老板,也经常提出这个问题,觉得自己缺人缺资源。其实,这在我看来只是表象。背后真正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你作为中小微老板来说,

  • 千万不要太顺着客户

    有粉丝留言问:秦刚老师,每当有客户发表他的意见时,我总是怕得罪他,怕他不买,所以经常顺着客户。我不知道这个方式对不是不对。借这个话题,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专业沟通的经验。在与客户交流时,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个困境:应该始终按客户的意愿行事还是要提出自己的专业建议呢?其实,不要过度地顺着客户。作为专

编辑推荐